自方大曾紀念室于2015年7月7日在保定市方志館落成兩年多以來,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包括社會各界和各級各類媒體,從中央媒體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到港澳媒體香港《大公報》《澳門日報》,再到地方媒體《河北日報》《保定日報》《保定晚報》,河北電視臺、保定電視臺以及眾多網絡媒體等都給予了報道,《方大曾紀念室》成為百度百科詞條。一些大中小學也組織師生到方大曾紀念室舉行活動,眾多名人以及方大曾親屬也到紀念室參觀緬懷。
方大曾紀念室已成為一處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的場所。從各種集體組織到這里開展教育及紀念活動看,既有大中小學生,又有社會組織,如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把這里作為教學實踐基地,河北大學計算機學院把這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中科技大學把“方大曾新聞社實踐基地”牌子掛在這里,并且都在這里開展了紀念和緬懷活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呂藝教授帶領研究生兩次專程前來學習參觀,把第二課堂開到了方大曾紀念室,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新聞理想、職業精神和擔當意識的實踐教育課。保定門券協會組織全體會員,在紀念室舉行紀念活動。在方大曾銅像前留影,記住這一時刻成為很多到這里的人們必做的事。大家感到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和平歲月,每一位中國人都需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對民族興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紀念室負責人孫進柱向方大曾親屬征集方大曾遺物
方大曾紀念室已成為一條聯絡大陸和港澳臺同胞感情的紐帶。2015年方大曾紀念室落成時,香港《大公報》就派出兩支團隊參與報道這一活動,一支隨同馮雪松從北京到保定,另一支報道隊伍則從天津到保定,對方大曾紀念室進行了全景式的拍攝。2016年以《大公報》在抗戰時期的報道為主要內容的6集電視紀實片《一份報紙的抗戰》,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其中對方大曾及其紀念室的內容給予了充分展示。2016年3月12日,澳門日報社社長、全國人大代表陸波利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間休息時間,專程從北京趕到保定,參觀方大曾紀念室,在與保定市有關領導交談過程中,陸波表示不僅要在澳門宣傳報道方大曾紀念室,還要利用澳門的有利條件,把方大曾及其紀念室介紹到臺灣,讓海峽兩岸同胞都了解方大曾的事跡,都知道在保定有一個方大曾紀念室。2017年7月19日,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劉蜀永教授在保定考察交流期間,參觀了方大曾紀念室,詳細看了展覽,表示要以合適的方式在香港宣傳方大曾的事跡。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日報》社長陸波(右二)專程參觀紀念室并題詞
方大曾紀念室又是一座跨越歷史時空的橋梁。80年前,中華民族正在經歷著磨難,大敵當前,山河破碎,中華民族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方大曾作為新聞人,冒著生命危險,走上戰爭的前沿,用他的相機和筆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人們,他和新聞界同仁在前線的報道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一條重要的戰線。80年過去了,當我們走在偉大復興路上的時候,以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為代表的新一代新聞人,又以責任和擔當意識,以不懈的努力和追尋,讓方大曾重新回到當代人的視野,讓其精神成為催人奮進的力量。
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參觀方大曾紀念室
紀念室開放兩年多以來,其關注度不斷提高,有不少參觀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布展方面的建議。并且隨著有關方大曾的一些新資料的發現,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確有必要對原展覽進行改陳。從2017年年初開始,保定市方志館在馮雪松和陳申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進行資料梳理、展覽大綱設計,廣泛征求意見,總體思路是充分拓展展覽空間,最大限度地豐富展覽內容,突出展示方大曾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具有強烈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圖片和文字報道;系統展示以馮雪松為代表的新一代新聞人,對方大曾持續18年的尋找歷程,對方大曾精神的宣傳與弘揚。
改陳后的布展共分“方大曾簡介”“方大曾作品”“尋找方大曾”三個單元,以及“前言”“結束語”,其中第一單元“方大曾簡介”占用紀念室外空間,由文字介紹和一幅方大曾大幅照片組成。其他內容均在紀念室內。第二單元“方大曾作品”,分4組展示“方大曾的抗戰影像和戰地報道”“方大曾鏡頭下的軍人”“方大曾鏡頭下的社會”“方大曾鏡頭下的百姓”,突出展示方大曾留給后人的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的影像資料。第三單元“尋找方大曾”,分3組展示“十八年尋訪路”“方大曾紀念室”“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系統展示自1999年,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編導馮雪松對方大曾的跨世紀尋找,開展的活動,取得的成果。以及相關實物展出。為增加紀念室亮度,使用了射燈等輔助照明設施。
另在紀念室外設置電子顯示屏,內有方大曾年譜、方大曾作品、尋找方大曾過程及成果、方大曾紀念室及紀念活動、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等內容。參觀者可以瀏覽閱讀。
方大曾紀念室改陳布展于2017年12月初落成啟幕。不僅將方大曾的攝影作品和通訊報道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更重要的是用先賢的事跡激勵后人,弘揚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擔當和責任意識、勇于犧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