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仁橋
原名萬壽橋,也稱貴妃橋。位于伍仁橋村,跨滋河。橋為石質,現基本完好。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619),橋身長65米,寬6.7米。橋基由柏木樁、山炭和石板筑成。為五孔聯拱結構,橋墩、拱券、橋身、橋面間均為鐵腰、鐵鋦加固,渾然一體。中孔北壁靠拱券處,嵌有貴妃石一方,色黝黑,質細膩,與其他石料不同。橋面兩側欄板雕有云紋裝飾,16對望柱雕有石獅,獅上雕獅,不可勝數。北有石象,南有石獅雄踞橋頭。其附屬建筑,北有三忠閣,南有萬壽坊,東南樹九龍碑,西南有三教庵,現無存。1986年禁止通行。2006年5月,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廟
位于安國市區南關,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971平方米,始建于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經歷代增修擴建,至清咸豐年間(1851~1861)始成現有規模。藥王廟坐東朝西,整體建筑分為三進院落,處在一條東西向軸線上。廟門前為一木質牌樓,高8.4米,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牌樓正面額書“顯靈河北”,背面額書“封加南宋”。兩側配有一對鑄鐵旗桿與石獅,旗桿高達24米,每根重約15噸,鑄成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有一鑄鐵對聯,上聯:鐵樹雙旗充射斗;下聯:神庥普蔭德參天。穿過牌樓便是正門,門楣上懸有“藥王廟”匾額,為清乾隆間大學士劉墉所題。進門有馬殿、鐘鼓二樓、長廊、壁嵌石刻等。院落正中為藥王墓,墓亭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高6.3米,亭內樹一通套色穿龍繡花棗木碑,上刻“敕封明靈昭惠顯祐王墓”。墓亭正東為藥王正殿,是藥王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偉壯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疊梁式硬山頂。殿內泥塑彩繪像7尊,正位藥王像,黃袍金面,持七星牌,神態端莊。兩廂塑文臣武將。南北配殿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北殿塑華佗、張介賓、劉守真、孫林、張子和,南殿塑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皇甫謐、徐文伯。南北兩殿又稱名醫殿。天井與南北兩碑房內碑石林立。出角門東行至后院,后殿規模與正殿相同,為藥王寢宮,內塑藥王及王妃、侍女。2001年6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龍大王廟
于安國市區西北3.5公里的楊翟村。建于明代,原為一建筑群落,由南至北為戲臺、廣場、牌樓、鐘鼓樓、東西配樓、正殿、飲馬坑等,占地7530平方米。廟中神主為金龍四大王,姓謝名緒,是南宋末年謝太后的侄兒。宋末,元軍南侵,謝緒萬分沉痛,隱居于錢塘江附近的金龍山。元軍攻占臨安后,俘虜了小皇帝宋恭帝與謝太后,謝緒發誓“我生不能圖報朝廷,死當奮勇滅敵。”然后跳入錢塘江自盡。人們將他葬在金龍山。元朝末年,朱元璋制造了金龍四大王助他敗元軍的神話,詔封謝緒為“金龍四大王”。因為謝緒能號令黃河之水,因此被封為黃河之神,兼管運河。清順治二年(1645)又追封為“顯祐通濟金龍四大王”,建廟無數。
關于這座金龍大王廟供奉的是誰,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明朝末年,楊翟村有一英俊后生,取名擋兒。他自幼在章凝外祖家住,常到大沙河里游泳,練就了一身好水性。一年盛夏,黃河上游連降暴雨,河南境內黃河決口,淹沒了河南北部大片地方。水勢洶涌,堵口無望,泛區擴大,河南道尹急得手足無措。一方士獻計說:“在下夜觀天象,久謫河北祁州的金龍大王,俗名擋兒,合當歸位,若能請得他來,堵口定能成功。”接著向道尹密授機宜。河南道尹派人前往祁州查訪,一天黃昏,差人行至楊翟村,忽聽一個老婆婆呼喚:“擋兒,吃飯來。”差人們循聲望去,見一魁梧后生向家門走去,如狼似虎的差人一涌而上,將索鏈套在擋兒脖子上,扯了就走。差人押解擋兒到河南后,道尹拱手相迎,并直道求助堵塞決口之意,把擋兒請上大堤。面對滔滔黃水,看到田廬盡成澤國,擋兒心急如焚,縱身躍入河中,只聽一聲霹靂,金光起處,擋兒化做一條金龍,昂首順河道游去,肆虐的黃水緊跟其后,涌向東方。河南人民得救了,為感念他的恩德,沿黃河建起了“金龍擋王廟”。
后來,祁州一工匠在河南做工,夜夢金龍擋王相約一同回家。工匠請人制作擋王像,負在背上回到祁州,行至章凝,藤像突然變重難負,一打聽方知該村是其外祖家。于是,章凝、楊翟相繼為其立廟。章凝廟取名“金龍山”,楊翟廟取名“金龍擋王廟”,后改“金龍大王廟”。每逢天旱,人們便到金龍大王廟求雨,抬藤像夸官必過章凝。
現存廟門為布瓦懸山頂,垂花板繪蘇式彩畫,上懸匾額書“金龍四大王”。大殿保存較完好,硬山布瓦頂,脊飾吻獸,正脊龍口處飾走象馱寶瓶,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墀頭及山墻有人物及花草、云龍磚雕,刻劃精細。檁枋飾有彩畫。殿內神龕置清代藤制金龍大王像。院內有歷代重修碑刻10余通。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重新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