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驛剛違一日程,樓桑村近指酈亭。故居尚可稽遒縣,絕業偏能重《水經》。狀景妙于謝客蛤,搜奇博比竇攸鼮。臥游幾卷珍行篋,過此逾知地氣靈。”寫的是詩人途經酈亭時的感懷,贊美《水經注》在描寫景物上,和東晉詩人謝靈運一樣美妙,在搜奇廣聞上,與漢代的竇攸一樣淵博。并感嘆是酈亭的靈秀地氣,養育出注釋《水經》的杰出人物——酈道元。
酈道元(472—527),字善長,涿州酈亭(今涿州市道元村)人。他的父親酈范作過北魏青州刺史,去世后,酈道元繼承爵位,被封為永寧伯,先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陽擔任過騎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為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因此遭到豪強和皇族的忌恨。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將他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殺害。
酈道元少年時代就對地理考察興趣濃厚。十幾歲時跟隨父親到山東,經常與朋友一起去有山水的地方游覽,觀察水流的情景,游歷過臨朐縣的熏冶泉水,觀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瀉的水流,激起了滾滾波浪和飛濺的水花,鏗鏘有力的巨大音響,在川谷間回蕩,這壯美的景色,使酈道元大為陶醉。做官以后,他充分利用到各地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區。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并訪問當地的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及河流的源頭所在、流經地區等情況,以及當地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他發現其中很多地理狀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不及時記錄下來,后人就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環境變化的真實情況。酈道元感到,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為此,他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地理學著作。
《水經》寫于三國時期,是中國第一部專門研究河流的書籍,記述全國主要河流137條,原文僅一萬多字。酈道元感到,這本《水經》文字過于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河流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也不夠詳細、具體。他認為,應該在現有地理情況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位于涿州道元村的酈道元紀念館準確地記載下來。為了準確注釋《水經》,他閱讀有關書籍多達480種,其中屬于地理類的就有109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他反對“虛構地理學”,重視野外考察,在實地調查原地形的同時,廣泛搜求南方的地理著作,進行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酈道元從512年開始,到527年完成了40卷,30多萬字的《水經注》。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河流1252條,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文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20多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水經注》在寫作體例上,不同于《禹貢》和《漢書·地理志》,它以河流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了綜合地理著作的新形式。《水經注》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從地域上講,酈道元雖然生活在南北朝對峙時期,但是他的視野遠遠超出了北魏政權統治的范圍,沒有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是抓住河流水道這一自然現象,對全國地理情況作了詳細記載,反映了他盼望國家早日實現統一的心情。不僅如此,書中還記述了國外的一些地理情況,涉及地域東北至朝鮮的壩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頭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蘇聯咸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說,《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及其周圍地區的地理學的總結。從內容上看,不僅詳述了每條河流的水文情況,而且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其他自然現象如地質、地貌、土壤、氣候、物產民俗、城邑興衰、歷史遺跡以及神話傳說等綜合起來進行全面描述,并且具有明確的地理方位和距離觀念。因此,《水經注》是6世紀前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被稱為“圣經賢傳”“宇宙未有之奇書”,也使酈道元成為山水游記文學的鼻祖。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