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色九九九全国免费视频_欧美又大又粗又湿A片_hdxxxxx日本hdxxx_亚洲网址在线_韩国演艺圈偷拍21集在线播放_欧美日产幕乱码2021芒果_暴食的狂战士在线观看_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_久久综合爱_亚洲色tu_日韩高清在线中文字带字幕_日日摸天天爽天天爽视频_英国xxxⅹ性hd极品_亚洲 激情 小说 另类 欧美_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_美丽姑娘中文版在线观看_欧美视频亚洲视频日韩动漫_色欲AV亚洲AV永久精品_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人_性猛交波兰xxxxx

保定人物志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方志館 > 數字方志 > 地情文獻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更新時間:2019-12-31 22:59:04點擊次數:487106次

何禮(生卒不詳)清苑人。因才行卓異,明洪武初年(1368),被舉為官,后升任兵部尚書。何禮曾向明太祖朱元璋奏請于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廣、江西、淮安、蘇州等處征收馬草及支放馬料,放免各衛所年老殘疾軍士返歸鄉里,準許自己選擇壯丁更代,有錯誤受拘留者,按一定條例予以懲治后均允許返鄉。又請令天下諸衛所農隙之時,選擇善于騎射者更番赴京校試,中者賞鈔5錠,連中者賞鈔10錠;不中者遣返鄉里,并罰其上級指揮人員。明太祖欣然采納。后因事免官。


武彧(生卒不詳)保定人。明洪武初年(1368),因知識廣博,被明太祖朱元璋賜予侍讀之職。洪武三年至二十年(1370~1387),由魏國公徐達薦舉,受命訓教諸王。當時燕王朱棣等尚小,武彧為其講解經史,為諸王之師。其后,歸返鄉里。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繼位,征授侍讀學士。后因年邁請求退休,明成祖賜敕褒贈,稱其博通六藝五經,為儒林之碩望,受到時人尊崇。


孟善(?~1412)海豐(今山東無棣)人。曾仕元為山東樞密院同僉,明初歸降,隨軍北征,授定遠百戶。后征云南、征金山、收降納哈出,升遷為燕山中護衛千戶。率軍出長城,打敗瓦剌軍,繳獲大量戰利品。建文元年(1399)隨燕王朱棣“靖難”兵攻奪北平(今北京)九門,俘獲薛參議,攻破松亭關,晉升為僉事指揮。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戰役中打敗耿炳文率領的北伐軍,升任北平都指揮僉事。此后又在白溝、濟南等地建立功勛,在夾河、藁城擊敗盛庸軍。建文三年(1401)在保定城保衛戰中,他以數千人抵抗數萬建文軍的圍攻,由于防御得法,不僅保全了城池,還收降13萬多名建文軍,晉升為左軍都督同知。戰后,孟善加固保定城墻,以磚石砌四門甕城,在城墻上增筑垛口3710個。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孟善被定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第六勛,封保定侯,食祿1200石,世襲,并賜給傳世鐵券,世代免死。永樂元年(1403),孟善出鎮遼東。永樂七年(1409)召還北京,成祖見他須眉皓白,十分感慨,讓他退休。逝后贈滕國公,謚“忠勇”。


劉觀(生卒不詳)字榮覲。雄縣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授太谷縣丞,被推薦升任監察御史。三十年(1397)遷署左僉都御史。后因坐事下獄,不久被釋放,出任嘉興知府。永樂元年(1403),擢云南按察使,還沒去上任,就又拜戶部右侍郎。二年(1404)調左副都御史。

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欲遷都,在北平營造宮室,劉觀奉命往浙江采購木材,劉觀回朝后,向皇帝秉報采伐木材的艱辛。恰在此時山西大旱,第二年冬天,皇帝命劉觀到江南傳圣旨,遣散采木材的軍民。六年(1408),劉觀升禮部尚書。八年(1410),西北地區涼州衛羌族千戶虎保、永昌衛千戶亦令真巴等叛亂。劉觀奉命與都督僉事費獻督師征討,討平叛軍。十三年(1415)改任左都御史。十五年(1417)督浚河漕。十九年(1421)巡撫陜西,考察官吏。仁宗即位后,加劉觀兼太子賓客,又加太子少保,給雙份俸祿。

宣德初年,朝臣竟相奢侈,歌妓列于前庭,貪污賄賂盛行,劉觀因私納賄賂被彈劾。宣德三年(1428)外貶巡視河道,任右都御史,又受到御史們的彈劾,恰在此時他的兒子被揭出有貪臟之事。皇帝大怒,逮捕了劉觀父子,拿出彈劾的奏章給他看,劉觀看后辯解。皇帝更加惱怒,把他下錦衣衛獄,準備第二年判死刑。因大臣求情,于是把他的兒子謫戍遼東,命他隨同前往,劉觀客死在他鄉。宣德七年(1432),大學士楊士奇請復查劉觀父子案,皇帝說:“可是,如果當時不罷免劉觀,風紀能得到整肅嗎?”


李原名(生卒不詳)字資善。安州(今安新)人。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御史。二十年(1387)奉命出使平緬(治今云南隴川),還朝建議加強邊備,以防不測,又揭發了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謙行文用大理舊印不僅非法,而且為遠方之人輕視,均得到朱元璋首肯。升禮部尚書后,朝廷有關外國事務多向他咨詢。安南每年向明朝貢,勞師動眾,消耗民力,朱元璋命李原名諭知安南使者,改為三年一貢,遂成定制。凡有關明初祭祀典禮,諸人議論之后多由其裁定。李原名還根據明太祖之命,在全國推行養老制度,申明地方府州縣歲貢數量,頒定官吏和平民服飾定式等。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年老退休。


邸鵬(生卒不詳)唐縣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進士。在朝為官,官至御史。為官清正廉明,知無不言,言無不當。后因直言敢諫,得罪上層官僚,被誣告,朝廷罷其官,并抄沒其家,其家空無一物,只抄出木匙兩只、木箸五雙,還是從家鄉帶去的。皇帝知情后,被他的清廉無私所感動,有意收回成命,但為時已晚。后復授廣東按察使。


郭琎(生卒不詳)字時用,原名進。新安(今安新)人。明永樂元年(1403)以太學生資格任戶部主事,以勤敏著稱,歷升福建、山東參政。五年(1407)進工部右侍郎,受命督修武當山宮觀,從開工到竣工,沒有干擾過百姓。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命他去江西安撫軍民,考察官吏,次年始先后任吏部左、右侍郎。仁宗繼位,命兼詹事府少詹事,更名琎。宣德元年(1426),吏部尚書蹇義年老,宣宗欲以郭琎代之,當時有威望的大臣楊士奇認為郭琎的能力和學識不足以當此重任,事遂中止。但第二年他還是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宣宗勉勵他學習宋代大臣呂蒙正等人培養識拔人才的作風。當時外任官員任滿,常有所屬民人赴京都要求留任,中央政府即予晉級復任,郭琎認為應該認真查核,不能一有人挽留就加官晉級,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

正統元年(1436),有人建議改變官吏由大臣舉薦,統一由吏部選拔,郭琎不敢擔其責,建議沒有實行。正統六年(1441),御史曹恭以災異為借口,請求罷免不稱職的官吏,郭琎及尚書吳中、侍郎李庸等20人被彈劾。郭琎等極力為自己辯護,受到英宗的責備,令退休。郭琎入仕早,沒有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天資聰穎,稟賦深厚,臨事從容,喜怒不露于聲色,精通官場事務。逝后朝廷封贈為“太常伯”,祀縣鄉賢祠。


趙豫(生卒不詳)字定素。安肅(今徐水)人。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保定后,趙豫以諸生身份督賦守城。永樂五年(1407)授泌陽主簿,沒等上任,就擢升兵部主事,進員外郎。洪熙時(1425)任郎中。宣德五年(1430)五月在廷臣中選擇9人出任知府,趙豫到松江府(治今上海松江),奉敕令前往上任。

當時衛軍橫行不法,趙豫到任后將其中帶頭者施以杖刑后發配到邊疆,那些衛軍馬上老實了。他一心一意安撫百姓,實行與民休息的方法,選擇良家子弟勤謹忠厚者為吏員,用禮法加以訓導。均徭役節費用,裁減一半吏員。巡撫周忱只要有所建樹,必然與趙豫商議。清軍御史李立到后,為政暴虐,只要有人和他辯理,他就施以酷刑,民情大受擾亂,到府衙訴冤者達1100余人。又有鹽司勾灶丁,也帶累其他民戶,成為民間一大害。趙豫都上奏章論他們的危害,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民間得到休養生息。皇帝下詔減輕蘇、松等府官田重租,趙豫所轄的華亭、上海二縣減租十分之二三。正統九年(1444)考績。百姓5000多人列名上書請求趙豫留任,巡按御史上奏朝廷,命令增兩個品級還任。到十年(1445)春,對眾官進行考核,開始樹立卓異的典型。趙豫與寧國知府袁旭都被選中,皇帝賜宴及禮服。趙豫在職15年,清靜如一日。離開松江時,老幼攀扶著他的車轅,留下他一只鞋作為紀念。后來趙豫配享周忱祠。

趙豫開始任松江知府時,覺得那地方的人們健訟,凡不是緊急訟案,就告訴當事人:“明日來。”起初大家都笑他,所以有“松江太守明日來”的歌謠。殊不知前來訴訟的不少是因為一時的憤怒,經過一夜后氣消了,或者有人勸誡,因而主動停止訴訟的人很多。


譚廣(1363~1444)字仲宏。丹徒(今為江蘇鎮江丹徒區)人。身高體壯。明洪武初年(1368),起于行伍間,從明太祖朱元璋征金山,被任為燕山護衛百戶。建文元年(1399),在“靖難之役”中,隨朱棣起兵,率百名騎兵攻掠涿州,生擒建文軍將校30人。在白溝、真定、夾河之戰中都立下戰功,被朱棣遷升指揮使,留守保定。建文軍都督韓觀率12萬大軍進攻保定,譚廣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孤軍堅守40余天,并抓住機會擊敗韓觀,解了保定之圍。永樂九年(1411)升大寧都司指揮僉事。曾修保定城池,重建永寧寺。后受命主持建北京城。又領神機營,從明成祖北征,充任驍騎將軍。永樂十一年(1413)練軍山西。十二年(1414)從征九龍口,充前鋒。論功,擢為都督僉事。又歷洪熙、宣德、正統三朝,官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20余年。封永寧伯,卒后謚“襄毅”。


李友直(1368~1438)字居正。清苑人。少年時即讀書通大義,兼習律法。“靖難之役”時,因帶頭向明成祖報告密事有功,擢升北平布政司參議,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北京,設行部,李友直被任為左侍郎,因事被貶,復起用為綜理沿河運輸諸務,興利除害。調行在工部署兵部,友直受命經度提督,勤勞不懈怠。成祖駕崩時,李友直以居喪不謹降為順天府(治今北京大興)丞,不久即升為工部侍郎,再遷尚書,改北京行部,奉命代祀周文、武、成、康陵及秦愍王墓。還朝后上言談關中百姓疾苦。宣宗繼位后,改行在工部,命往西蜀督領工匠。英宗登基后,治理修繕京倉,疏浚通濟河等,他從容謀劃。他與黃福、楊士奇等人是莫逆之交,去世后,楊士奇為他撰神道碑銘,稱其坦夷闿敏,有長者風。


楊瓚(生卒不詳)蠡縣人。明永樂末年(1424)中進士,知趙城縣,業績是山西省最突出的,破格提拔為鳳陽知府。正統十年(1445),大計天下群吏,始命舉治行卓異者,楊瓚及王懋、葉錫、趙亮等在其中。鳳陽是明代皇帝的故鄉,勛臣及諸將子孫多犯法令。楊瓚請立戶長,稽查出入,從此那些勛貴子弟才遵守約束。楊瓚上言民間子弟可造就者很多,請增廣生員不要限額。禮部采納他的建議,考取附學,天下學校有附學生,由楊瓚的建議開始。擢升浙江右布政使,與鎮守侍郎孫原貞討平陶得二起義。景泰二年(1451),楊瓚以湖州諸府官田賦重,上書請均之,而嚴禁詭寄之弊。明代宗下詔讓他與孫原貞一同督辦此事,解決了田賦輕重不一的問題。后來逝于任上。

寇深(1391~1460)字文淵。唐縣人。明永樂初年(1403)充郡庠生,上書朝廷言時事,升補太學生。曾偕同宦官勘山東軍需錢糧,用三年時間清理了積弊。宣德初年(1426)擢升為刑部主事,遷員外郎。他善于審斷疑獄,有“神明”之稱。正統九年(1444)授山西按察司副使。當時天久不下雨,錄所屬地方重囚有疑點的50余人上奏釋放,又上邊務幾十件,多被采納。正統十一年(1446)入朝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討松番的割據武裝,接受命令馬上行動,不到一個月就到了那里,他申明軍紀,練兵制械,筑關堡城池64所,哨臺370多座,進攻割據武裝的營寨,擒獲其頭領,送至京城處斬,降伏了地方割據武裝,使其主動獻出盔甲刀劍3000多件,良馬400多匹。升左副都御史。以母親年老上書請求歸養,沒得到批準。不久命他提督遼東軍務,那些權貴和武臣在他面前都表現得很規矩。

景泰四年(1453),李福在海上起事,寇深遣都指揮周英捕獲千余人,寇深只讓囚其首領20余人送到京城,其余人一律釋放。景泰五年(1454),蒙古部落內侵,寇深領軍作戰,斬獲敵兵70余人,馬600多匹。又上奏請求回家養老母,又沒得到允準。景泰七年(1456)召入朝議事。母親去世后又奪情起用。他再三上疏請辭,天順改元后才獲得批準。后再起用為左都御史,率臺臣彈劾曹欽驕縱不法之事。天順四年(1460)七月二日,曹欽圖謀不軌,密遣其黨羽把寇深害死于朝房。贈少保,謚“壯愍”。


謝定柱(1402~?)廣昌(今淶源)牌坊村人。明永樂十二年(1414),定柱12歲,家里丟失了牛,隨母親尋至村西。忽然,一猛虎躍出,母親忙抱起幼子,定柱以牛鞭將虎打退。定柱接過弟弟,扶母親前行。虎又追來,定柱又用石塊猛擊,虎方離去,母子三人均得保全。侍郎霍方向朝廷上書此事,明成祖召見定柱,親自過問,嘉獎其孝勇,賜錢、糧,并在縣城建立一座牌坊,取名“謝孝子坊”。


李儀(?~1437)涿州人。明永樂年間(1403~1424)被薦舉授戶部主事。宣宗討平朱高煦的叛亂后,李儀上書請裁掉趙王的護衛,宣宗沒有采納。既而上書這樣說的人越來越多,宣宗就遣使諭趙王按李儀所說的辦,趙王即獻出護衛,最終才無事。不久李儀出任九江知府,有惠政。

英宗即位之年(1436),開始設諸邊巡撫。僉都御史丁璇督大同、宣府(治今河北宣化)軍儲,李儀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這兩地,均有所建樹。第二年又請以大同東西二路分責于總兵官羅文、方政,朝廷采納。督糧參政劉璉不稱職,李儀上書彈劾他,劉璉就誣陷李儀有淫亂事。正當參將石亨欲奏鎮守中官郭敬罪,先向李儀咨詢,李儀誤將咨牒封于核餉主事文卷中,皇帝下詔讓李儀、劉璉自陳。李儀雖引罪,而自負其直,言詞頗為激烈,遂被彈劾下獄餓死。李儀為官廉潔謹慎,邊民一向感恩于他,聽到他的死訊,建昭德祠祭祀他。


樊忠(?~1449)高陽板橋村人。初為太仆主簿,因其少有勇力,選充朝中護衛將軍。明正統十四年(1449)隨英宗朱祁鎮北征。當時宦官王振專權,妄立邊功以自重,挾英宗率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經居庸、宣府(治今河北宣化),抵大同。突然軍報緊急,王振倉皇下令回師,與英宗逃至距懷來城20里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鐵騎軍圍困于無法汲水的高地。后瓦剌軍佯作撤退,王振不察虛實,貿然下令移營就水,瓦剌軍乘勢四面圍攻,明軍死傷大半。而在此生死存亡之際,王振還要與英宗對弈,護衛將軍樊忠見情勢危急,憤以所持金瓜捶殺王振,爾后護駕突圍,一路捶殺瓦剌軍百余人,后筋疲力盡死于陣前,其墓在高陽板橋村。


孟鑒(生卒不詳)博野小店村人。明宣德八年(1433)中進士,初任吏科給事中,后擢升戶部左侍郎。當時廣東黃蕭養起義,反抗明王朝,朝廷選將出征,命孟鑒以戶部侍郎參贊軍務。在離廣州城百余里時,左右請求為他增加護衛軍校,他沒答應,只以5人為隨從。廣州城門已關閉近兩個月,城內柴米奇缺。孟鑒下令大開城門,讓人們隨便出入,黃蕭養見狀請求投降。孟鑒知其有詐,嚴備以待,果然黃蕭養率義軍夜間襲擊廣州,孟鑒令精銳部隊出擊,擒獲黃蕭養,并把黃的首級送到京城,起義被鎮壓。景泰年間(1450~1457),孟鑒調往山西邊儲,總理湖廣軍餉,所到之處都能建立功業。


李敏(生卒不詳)字好學。新安(今安新)人。明永樂十五年(1417)中舉人。宣德四年(1429),出任鳳陽府(治今安徽鳳陽)同知,政績顯赫。后任戶部左侍郎,總督蘇(治今江蘇蘇州)、松(治今上海松江)糧食儲運,巡撫應天(治今江蘇南京)等府。景泰五年(1454)夏,洪水泛濫,李敏組織人力疏浚青墩浦、橫瀝塘56里,以通白茆。又鑿三堰引水通鲇魚口,決海口淤塞,鋤叢葦千余畝,于是水泄入大海,百姓憂患得除。后升任戶部尚書,退休。


馬恭(?~1461)唐縣人。明永樂十五年(1417)中舉人,為杭州府(治今浙江杭州)推官。正統二年(1437)升任御史。八年(1443),奉命赴陜西巡視邊務,繼而奉命協助處理延綏等處軍務。十一年(1446)二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仍理前事。景泰二年(1451),因功升任右副都御史。在邊十余年,軍政修明,兵民悅服。四年(1453),因老而退休。天順五年(1461)十一月去世。


王瑾(生卒不詳)安肅(今徐水)人。明宣德四年(1429)舉人。任咸陽(今屬陜西)知縣,除強揚善,興學勸農,頗有政績。任職期滿,新官前來代任,百姓不忍王瑾離去,上書請留,明宣宗特許進升六品,留任二年。后升任延安(治今陜西延安)知府。九載考滿,軍民請留任。繼而加三品秩,升任河南布政使。逝于任上。


宋杰(生卒不詳)字廷英。定興人。明宣德五年(1430)中進士,任兵科給事中、光祿少卿等職。正統七年(1442),安南(今越南)王麟死,明英宗命宋杰帶兵科給事中薛謙前往冊封麟之子濬為王。后巡撫陜西,處理甘肅軍務。天順年間(1457~1464),因政績突出而升遷。成化初年(1465),升任右都御史,巡撫蘇(治今江蘇蘇州)、松(治今上海松江)。蘇州知府邢宥嚴而不苛,宋杰向上推薦,邢宥遂出任浙江左參政,仍理府事。半年之后,宋杰被邢宥取代,巡撫蘇松歷二年而罷。宋杰處理中外之事凡40年,壁立不阿,屢為權幸所排擠,但仍泰然處之。


牛玉(1409~1500)字廷圭,號退思居士。涿州人。明永樂十一年(1413),以俊秀選入內宮,隸司禮監。宣德二年(1427),進司禮監,主管內外章奏,從大學士楊溥學儒家經典,日有長進。七年(1432),升奉御,陪伴皇太子朱祁鎮讀書,仍掌舊職。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率師親征,牛玉奉命提督內宮事宜兼典機務。景泰帝繼位,奉命隨侍皇太子朱見深于東宮,升司禮監丞。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牛玉因擁戴功升太監,掌司禮監印,掌理中外章奏。小心謹慎,咨決庶務,率稱明英宗旨意,委任日隆。五年(1461)七月,曹欽發兵叛亂,牛玉隨機應變立功,受賜豐厚。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重,牛玉奉命執筆寫遺詔,罷宮妃殉葬。憲宗繼位之初,牛玉總領朝綱,內外井井有條。八月,明憲宗怒廢吳皇后,牛玉以擅易中宮罪下獄,被貶南京孝陵種菜。其從子太常少卿牛綸、外甥吏部員外郎楊琮并被降職,姻家懷寧侯孫鏜失權。后掌南京司禮監。弘治六年(1493)辭職歸閑。

張鵬(1420~1491)字騰霄,號撥庵。淶水人。明景泰二年(1451)中進士,授御史職。后奉命出巡大同、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目睹“兩鎮軍士敝衣菲食,病無藥,死無棺”的悲慘情景,上疏朝廷,請求發醫藥、備棺槥、設公墓,明代宗采納,傳諭諸邊執行,得到戍邊將士贊譽。

天順元年(1457),張鵬與同僚楊瑄、劉泰等因彈劾受明英宗寵愛的權臣石亨、曹吉祥跋扈擅政,被下獄治罪。張鵬與楊瑄被貶戍遼東,后又轉戍南丹(今屬廣西),直到英宗死,憲宗即位,張鵬才被官復原職。不久,又升為福建按察使。成化四年(1468),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鎮壓了西南少數民族起義,因功升南京都察院長官,負責漕務,兼撫淮、揚四府。成化十八年(1482),憲宗因災荒欲遣內侍為使出巡地方,張鵬聞悉,據理力諫,主張宜派御史,而不當遣內侍。由于言詞懇切,理由充足,憲宗只得罷遣內侍。

鎮守大同的權宦汪直要求增兵,張鵬認為如突然有急無以為備,建議親兵不可輕動,憲宗采納,并加封其為太子少保。晚年,張鵬漸失剛直氣節。明孝宗時劉吉等專權營私,張鵬視而不見,循職茍安,不久辭歸故里。逝后謚“懿簡”。


楊宣(1425~1497)字振之。新城(今高碑店)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授御史之職。天順初年(1457),上疏請殺太監曹吉祥,朝野輿論甚為稱賞。成化初年(1465),升任鴻臚寺正卿。當時捕捉荊襄農民起義軍劉千斤等人,株連甚眾,楊宣請求釋放無辜。明憲宗嘉納其議,特賜御制連環詩一首,《一統志》、《資治通鑒》各一部,升任禮部右侍郎。后退休,優游林下。


劉吉(1427~1493)字祐之,號約庵。博野大程委村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中進士,后改庶吉士,任國史編修官,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其間,因編纂《寰宇通志》有功,晉為修撰。天順四年(1460),充任侍講侍讀,講論文史,供君主顧問,后因母喪回家守孝。

天順八年(1464),憲宗即位,組織編纂《英宗實錄》,劉吉上奏章,請求守孝三年期滿后再赴任,憲宗不允。《英宗實錄》修成后,升為侍讀學士,兼經筵講官,后遷為禮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劉吉由憲宗恩準以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不久,升為禮部尚書,并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為父守喪期滿后,主持《文華大訓》的編纂。書成后,又加太子太保,再加武英殿大學士。后改任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后,庶吉士鄒智、御史姜洪等上疏劾劉吉、萬安與尹直為小人,不應在皇帝左右。不久,萬安與尹直相繼被罷斥,但劉吉善鉆營,不僅沒被斥退,反而屢有升遷。當時民謠稱:“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紙糊三閣老”,是指對憲宗的失德行為不敢勸諫的劉吉等閣臣。

后來直臣徐薄和劉健入為閣臣,劉吉附和徐、劉,共為正論。弘治二年(1489),孝宗令儒臣撰文禱雨,劉吉出面諫阻,指出這是邀寵召禍之舉,使孝宗有悟而中止此行。代王進獻海青、吐魯番貢獅子等事,劉吉亦多予勸諫,并勸說孝宗修德防微,慎終如始,減少宴樂游觀,學習太祖、太宗創業守成的勤廉政風。華中大旱,西北饑荒,劉吉上疏孝宗,建議節用度、罷宴游、屏讒言、斥異教,留心經史、講求治道,停止沙河修橋、南海子繕墻和江西造瓷的不急之務。孝宗勉為從之。五年(1492),孝宗封皇后之弟為伯爵,命劉吉撰寫誥文,劉吉卻提出應盡封二太后家子弟,孝宗大為不滿。不久,被迫致仕。卒后贈太師,謚“文穆”。


田景旸(1427~1506)字時中。高陽東王草莊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授職山東道監察御史。在職期間,諫論時弊,直言不諱;彈劾污罔,不避權要。但勤慎明大體,監察不苛求完美無缺。天順二年(1458),條陳兵事,詳盡有據,舉薦大將韓斌。是年,因病疏請改命劉釪代理自己的職務。山東僉事胡鼎連上奏章,說田景旸病愈,請留勿代。左都御史寇深亦疏陳:巡按之職,非才干者不能勝任,懇請仍以景旸留任。皇帝準奏。

天順五年(1461),曹欽舉兵叛亂,田景旸討伐叛兵有功,補大理寺左丞。歷任大理寺右卿、左卿。成化十五年(1479),升任大理寺卿。到任伊始,首先詳細審查前任所定獄案,凡屬冤假錯案者,均給予平反昭雪,全活眾多無辜者。成化二十一年(1485),上疏陳事:內外刑獄反復不決,有的甚至拖延四五年之久,卻不具備定罪條件,致使許多無辜死于非命。建議對案件,有司主事者應親自審問決斷,不得轉委拖延。另有災民賑恤、邊糧供給等事,均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改進意見,都被皇帝采納。當時一些朝廷諫臣對田景旸表示不滿,私下議論紛紛。為此,田景旸上疏請求辭職歸鄉。此后隱居鄉間20年,謝絕世事,吟詠自適。后起用為禮部尚書。逝后謚“文懿”。


侯瓚(生卒不詳)字奉璋。雄縣人。明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授職戶部主事。上任后,逢湖廣地區災荒,被派往災區視察,見災區哀鴻遍野、餓殍橫路,即刻上奏朝廷,請旨賑濟災民,并免去當地歷年積欠80萬石,使“民困以蘇”,度過災荒。回京后被任為戶部員外郎,之后被派任山西鳳翔知府,任職9年,升任山西參政。后回朝任僉都御史,奉命巡撫甘肅。

甘肅地瘠民貧,征糧困難,軍隊也是薪餉不繼,駐軍軍官就把馬料填補虧空,甚至吃空餉,時間久了,犯此錯誤的指揮以下軍官有800多人,查出后都被捉拿下獄。侯瓚到任后,面臨這個棘手問題,想出一個解決之策。讓這些軍官先償還虧空糧食的一半,另一半日后再還,先行結案。時間不長,糧食還上了,在押人員也被放了出來,保障了邊疆的守衛力量。在此期間,他還平息了哈密地區八城的叛亂。上奏朝廷,平叛有功人員都受到嘉獎,侯瓚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調任南京工部尚書,參贊兵部軍機,在這個職位上退休,退休時加封榮祿大夫。侯瓚稟性剛直,交友慎重,不尚奢華。


吳槚(生卒不詳)字大用。博野大西章村人。明景泰七年(1456)舉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為禮科給事中,遇事敢言,任陜西布政使時,上書朝廷提出數條救荒措施,都被皇帝采納。后任湖廣巡撫時,恩威并用,治理有方,很得民心,后又總督南京糧儲。吳槚為人謙恭謹慎,樂善好施。多次捐資辦學修橋筑路,施藥救治。人們稱他做官無愧于朝廷,居里無愧于先民。

張貫(生卒不詳)蠡縣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進士,授河南知縣,從政慈祥簡易,受到百姓的愛戴。后任至陜西按察司僉事,整軍講武,邊境安然。弘治十一年(1498),哈密兵亂,張貫帶兵討平,被賜彩幣。擢貴州按察使,因得罪宦官劉謹,改任參議。后起用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整飭邊關武備,修城防,建墩堡,練兵積糧,很有成效,被賜璽書、加二品俸、蟒衣三襲。逝于任上。


呂雯(1429~1494)字天章。安州(治今安新)人。明景泰四年(1453)中舉人,成化年間(1465~1487),選為御史。因敢于直諫,頗有聲望,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治今陜西榆林)。當時敵寇來侵,眾議未決。呂雯以為敵兵既已深入,宜堅壁待之,敵無所獲必困而歸,此時出強兵擊其后,必大獲全勝,事果如其言。其后筑邊墻300余里,使敵不能隨意入出。山、陜饑荒,流民多趨榆林,呂雯多方安置,使10萬余人得以活命。任至兵部侍郎。


韓文(1430~1499)字貫道。新城(今高碑店)人。明天順元年(1457)中進士,授行人之職,后升任給事中,出使琉球(今琉球群島),嚴明禮度,屏棄積弊。后任職戶部郎中,期間,北直隸(今河北)、山東大水泛濫,韓文上書10事,以救水災之急。再出任陜西參議,遇岷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暴亂,韓文出奇兵鎮壓。升任右布政使,榷鹽易米,以備儲蓄,得20余萬石。繼而升右副都御史,巡撫中夏,留心邊事。年老退休。


劉禹(1431~1503)字汝器,號靜庵。蠡縣北忠衛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進士,初授監察御史。當時,陜西科舉考試舞弊現象嚴重,劉禹受命蒞陜西監督科考,整肅選才秩序,到任后,趨利避害,革舊布新,重用公正清廉官員統掌“三法”,查處殉私舞弊的腐吏,深得民心,被任為蘇州知府。在蘇州任職期間,秉公辦事,嚴明執法,蘇州地區婦孺皆知,聲譽極佳。經吏部尚書舉薦,調任山西省左參政,分管澤、潞、遼、汾4州政事,當時這一帶很不安寧,饑民逃荒,盜匪四起,劉禹到任后一面緝拿盜匪,一面開倉放糧,安撫饑民,保一方平安。后升任福建省右布政,赴福建任職不足一年,奉旨遷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國家的糧庫儲備。當時,南京地區積糧大戶囤積居奇,欺行霸市,低價收購,高價售出,很多饑民流離失所。劉禹到任后,下大力整治,對惡霸繩之以法,很得民心。他勤政數年,積勞成疾,明弘治六年(1493)辭官回家,沿途受到百姓和官員的熱情迎送,都贊賞他的清廉正氣。病逝后,進士、吏部郎中馮蘭(蠡縣大百尺村人)撰文,進士、四川道監察御史王凱(蠡縣東北寺村人)篆書,進士、余杭知縣冉繼志(蠡縣萬安村人)書丹,為其立碑。


馮貫(1433~1496)字大用。蠡縣大百尺村人。少年時曾在家務農。18歲時發憤讀書,因家貧無錢買燈油和蠟燭,就經常拿著書在月光下誦讀。明天順八年(1464)中進士,被授任為御史,出巡邊關。成化年間(1465~1487)上疏論時事,有“慎爵賞,卹窮民,處流移,修兵政,廣儲蓄,禁盜賊,平刑獄,息邊患,節冗費,重職憲”等10件事。得到憲宗的采納。執掌三法司后,治山西民變,彈劾兵部大臣不法之事,擢升為大理寺卿。他精通法律,而又宅心仁厚,曾經說:大理寺是掌管刑獄審案的,有冤獄的責任在當政者,所以有案件應反復審訊,直到沒有疑點了才罷休。每次在朝堂上議事都公允恰當,他的話被記載于條例中,成為有司遵行的條文。經常應詔列舉他所知道的事情。弘治六年(1493)拜南京工部尚書。九年(1496)因病退休后去世。


韓春(生卒不詳)蠡縣南大留村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進士,授睢寧知縣,因有治績,當年即升為北臺御史。他巡查百官善惡,對貪官污吏、危害百姓者依法懲治。因監修紫荊關一帶1700多里長城,并為孝宗督建陵寢有功,受到武宗的嘉獎。韓春秉性剛直,居官清正。任陜西御史時,曾查辦宦官李興的大貪污案。升內臺御史后,懲辦了依仗宦官劉瑾敲詐勒索、迫害忠良、掌管機密的一名學士,為此劉瑾懷恨在心。

韓春任山東按察司副使時,劉瑾的私姘王氏,由數十名隨從護送,去江南游玩,到處搜刮民財。所到之處,官府遠接近迎,設筵送禮。一天他們到達山東,官府照例接待。韓春得知詳情,入廳厲聲質問:“你等從何而來,有何公干?”幾人支吾搪塞說:“我們奉命到江南采集方物,體察民情。”韓春盛怒之下打了他們。事隔不久,韓被調回京,劉瑾以毆打上差的罪名將其入獄。幸得幾位忠臣保奏,皇帝念其為四朝元老,且過去功高名顯,免去廷杖,罰米1500石,撤職還鄉。韓春居官,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帝,清正廉明,家無積蓄,為交罰米,變賣了大部分家產。


南鵬(生卒不詳)字騰霄。滿城城內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進士,授官督造船舶兼治理河道堤壩,得到過往商旅的稱頌。撫院上表稱贊其德譽,升遷青州知府。到任后,教育農家勤奮耕作,并興辦學校,教民讀書識字。謙恭謹慎,禮賢下士,平冤獄,對窮苦之家給予照顧,民眾稱頌其德政。后任鳳陽知府,時值災荒,糧米歉收,遂開倉賑濟,無一人餓死。任滿應詔入都,逝于京城。


張舜元(生卒不詳)字伯才。望都人。明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任吳縣知縣。吳縣為富庶之鄉,賦稅甲天下,縣內豪右為把持斂收賦稅的肥缺,每任縣令剛到任,就以重金賄賂。張舜元到任后,即拒賄金,改革收取織造戶稅金的方法,公開價格,減少中間環節。對土地稅則無論貧富,按額征收。對橫行鄉里的豪右嚴懲不貸,縣內出現了豪右斂跡、平民樂業的局面,因政績擢升為吏部稽勛主事。離縣時民眾遮道挽留,立生祠祭祀。后因遭讒,左遷為鳳陽府判,到任伊始即迅速審結一人失其婦、株連無數且久拖不決的積案,被時人譽為“張青天”。再上調為戶部主事,旋轉戶部員外郎。

當時權臣嚴嵩的爪牙仗勢截留國賦,張舜元立限催繳,3個月內征收20萬石。又遷廣東司郎中兼視司篆,因上條陳“富國十三事”,評定百官優劣,違忤了嚴嵩,外補為河南左參議。義不媚嵩,最終罷官歸里。仍以民為念,撫恤孤寡,為民請得免去荒地稅,并減少州廠翟城役及薪庫役的費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縣民的負擔。災年自己出資辦粥廠賑災,對餓斃者施以蘆席掩埋,享譽縣里。晚年號“堯山居士”。



張紹烈(生卒不詳)字晦,號希古。容城溝市村人。明諸生,心懷大志而行為遵古,父母去世后,他都在墓旁筑廬守墓3年。他的老師李伸去世后,也為之守墓、填土。慕劉因之學,日誦其遺文。他性情耿直,明初曾向朝廷上疏,請求朝廷廢止“經筵”制度,制止士子為功名奔走競爭的風氣,毀棄不在祀典的過多的祠廟,整頓馬政,興辦學校。正德年間(1506~1521),又上疏請求皇帝勿聽信宦官和邪教,武宗朱厚照為之動容,頒旨賜給他一套衣冠。因為張紹烈屢次上疏陳述政見,不怕皇帝不高興和觸怒惡勢力,都城里善畫的人據此繪制了一幅《皇都獨諫圖》的漫畫。后來宦官劉瑾得勢,為害朝廷,張紹烈依然上了千余言的疏本,由此下獄,不久又獲釋,回家7天而逝。死后被供奉進了靜修(劉因)祠。

張天衢(生卒不詳)字叔通。高陽縣城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中進士,授職豐丘縣令。他機警有辯才,善決疑案。凡有案訴至縣衙,都能即剖立斷。有布商失布,狀述將布置于石獅子上而失。張天衢到現場后,鞭笞石獅,圍觀者眾,遂假令所有圍觀者皆罰納布,而后辨察布號而得失貨。弘治五年(1492),升任湖廣道御史。

弘治十年(1497)七月,皇帝以其“練達老成,卓有見識”而命他防守密云。兵戈之中,勤學興文,整飭邊備。翌年四月,詔令職同給事中。是年,因清寧宮火災,皇帝命群臣修身反省,并求直言。張天衢應詔提出“容直言,寬民力,罷傳奉,恤冤抑,飭織造之監法,革漕運之濫升”等建議,并對朝廷祭葬太監李廣提出異議,認為是將“褒善之典加于首惡之人”,不能勸誡后人。同時,極力為因直言諫上而獲罪的大臣湯鼐、丁哲等人解脫,勸誡朝廷近忠臣、遠邪佞。朝廷采納其建議,逮皇甫政等枉法之徒入刑部獄。一時間,宦官權貴為之側目。

弘治十六年(1503)七月,任山東道御史。翌年八月,升任陜西按察司副使,駐守洮州(治今甘肅臨洮)、岷州(治今甘肅岷縣)兩衛。適逢莊浪(今甘肅永登)等地軍情緊急,此時蘭州游擊徐謙為宦官劉瑾的黨羽,借機誣諂張天衢不御外侮。皇帝命右侍郎陶炎、錦衣衛指揮余寅前往偵訊。陶、余二人承劉瑾旨意,將張天衢降職查辦,謫戍肅州(治今甘肅酒泉)。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事敗,張天衢得以平反,升任陜西按察使。后因病殉于職。豐丘縣為其立有“去思碑”。


田景賢(1446~1519)字宗儒,號西郭。涿州人。自幼聰穎,早通大義。明成化十年(1474)領鄉薦,十一年(1475)中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彈劾慶云伯周壽竊權亂政,周壽被廷杖死。弘治四年(1491),升太常寺少卿、通政使,不久,升禮部右侍郎,掌太常寺事。正德三年(1508),升禮部尚書,五年(1510)加太子少保,奉命查盤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等處邊儲事宜,閱實居庸、黃花等關隘。祭告孔廟及岳鎮山川、先帝陵寢,所至興利革弊,廣泛訪問民間疾苦,上書朝廷,均被嘉納。朝廷禮遇越厚,田景賢越謹慎,孜孜奉公,無所懈怠。九年(1514)退休。逝后贈太子太傅。

田景賢器宇恢弘,生性孝友,歷官44年,不徇私情,不營產業,始終如一。權閹劉瑾橫行之際,迫害縉紳,而對景賢卻無所中傷。晚年清廉寡欲,篤于行義,樂于施予,所入俸資僅供日用。及卒之日,幾乎無以為葬。


傅珪(1460~1516)字邦瑞,號北潭。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進士,改庶吉士。弘治年間(1488~1505)授編修,不久兼司經局校書。參與修成《大明會典》后,遷左中允。武宗即位,以東宮恩遷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當時詞臣不依附宦官劉瑾者,均遭到劉瑾的報復。說《會典》成于劉健等,浪費很多錢財,把傅珪降為修撰。不久因修《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1511),遷禮部尚書。原來禮部比其他部事務較少,自傅珪任禮部尚書后,上奏章多了起來。

武宗信佛,自稱“大慶法王”,將良田百頃撥為法王下院,廣養眾僧。皇帝降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是一樣的。傅珪佯裝不知,上奏說:“誰是大慶法王?竟敢與皇帝并書,大不敬。”八年(1513)五月四川遭災,他上言直陳時弊10事,語多斥權貴佞幸。傅珪平常好像很木訥,可是每臨大事,都堅毅果敢,不向人屈服,最終因此觸犯權貴佞幸而罷官。當時戶部尚書孫交也以守正觸犯權貴,于是那些權貴佞幸就找個借口假傳圣旨,令2人退休。傅珪退休3年后,御史盧雍稱傅珪在位時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每天生活都是問題,請求給他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稱傅珪剛直忠讜,應當起用。吏部請示按盧雍所說辦,卻沒有報給皇帝,恰在此時傅珪去世。嘉靖元年(1522)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張宦(1461~1517)字惟臣,號柏山。完縣(今順平)人。14歲始學舉子業,為文有法則。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官南京戶科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貴。遷為四川左參議,有惠政于民。因忤犯宦官劉瑾,被罷官歸家。家徒四壁,其兄給其家產,張宦固辭不受。劉瑾又借他事罰張宦納粟徙燕薊關塞,靠親戚朋友相助,才得以完納。劉瑾怒氣不消,又令張宦出粟遠徙四川松潘,張宦認為無生還希望,與親友訣別而行,后靠四川父老幫助得以如數出粟。正德五年(1510)六月,方回歸家鄉。

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被誅,復起張宦為云南左參議,守金滄。金滄土司父子要起兵互相爭斗,張宦入其營中,分析禍福,指明利害,父子醒悟,紛爭遂平息。不久,升山東左參政。遷陜西行太仆寺卿,忠于職守,馬匹增加。十二年(1517)五月,逝于任上。

張宦孝敬和順,侍奉繼母能得其歡心,與兄至白頭無爭吵。尤其善于教育、啟迪后生,經張宦指導者,多能考取科第。


侯觀(?~1522)字士賓。雄縣人。侯瓚的兒子。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進士,第二年授為河南登封縣令,他勤政愛民,撫恤孤寡,革除多年弊政。有一惡霸橫行鄉里,作惡多端,無人敢惹,人們把他比作“惡虎”。侯觀經過明察暗訪,獲得證據,將其繩之以法,為百姓除了一大害。十八年(1482)登封大旱,又鬧瘟疫,侯觀登上中岳嵩山,為民祈雨消災,甘愿以身贖罪,換取甘霖。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瘟疫也消除,莊稼獲得豐收。二十年(1484)又是大旱,百姓流離,餓殍枕籍道路,侯觀打開糧倉賑濟災民,使百姓得以活命,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推薦到朝廷。朝廷打算升他為御史,但因他父親正任兵部侍郎,按回避制度,他不得任御史,于是授戶部主事。

弘治二年(1489),淮南徐州地區鬧水災,侯觀奉命往問百姓疾苦,奏免租稅差役,九年(1496)升員外郎,進郎中,十四年(1501)行河督漕運,令行禁止,保證了漕運。十八年(1505),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五年(1510),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七年(1512)升戶部右侍郎,總督京通倉場。后隨武宗北巡應州,回朝后賜緋魚衣三襲,蔭庇一子世代為官。十四年(1519)升戶部尚書,仍總督倉場。疏請裁減冗員,停工役,以實京儲,皇帝讓廷臣集議,都認為他說得對。明世宗即位后,侯觀以年老請求退休,經四次請求才被批準。去世后,贈太子少保。


張永(1466~1529)字守庵。新城(今高碑店)人。御用監太監,與宦官劉瑾結為黨,為其黨“八虎”之一。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督十二團營兼總神機營。不久,又厭惡劉瑾,被劉瑾發覺,欲黜其于南京,張永獲悉,向明武宗申訴。明武宗召劉瑾與張永對質,方爭辯,張永怒出拳打劉瑾。從此,兩人矛盾加深。張永與江彬同掌四衛勇士。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朱寘鐇以討劉瑾為名,據寧夏舉兵造反。張永受命與楊一清率軍征討,賜特鑄金印、金瓜、鋼斧。楊一清因張永與劉瑾有矛盾,勸張永除劉瑾,并進行具體謀劃。八月,張永西征回北京,宴間密奏劉瑾激變寧夏,陰謀不軌。張永黨羽從旁相助,促使武宗下詔捕劉瑾入內獄,并抄劉瑾家,得到大量違禁物,遂殺劉瑾。以平朱寘鐇之亂及平劉瑾謀反功,張永兄弟被封為伯爵。張永又擒涿州男子王豸,定為妖人。張永欲得侯爵,為內閣所阻。九年(1514),小王子(蒙古達延汗)犯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大同,張永督宣化、大同、延綏軍御邊。吏部侍郎孟春巡撫宣府,有軍功,忤犯張永,被罷歸。十一年(1516),小王子分道入,張永遇敵于老營坡,被創走居庸,敵遂犯宣府。十二年(1517)正月,張永與彭澤西征肅州(治今甘肅嘉峪關)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寧王朱宸濠舉兵反。十一月,王守仁平定朱宸濠之亂后,武宗仍要南征,張永率邊兵2000先行,以皇帝意要王守仁縱宸濠于鄱陽湖,待武宗至后與宸濠交戰。王守仁極力論說其危害,張永醒悟,接收關押朱宸濠的檻車,與王守仁到江西,制止太監張忠窮治逆黨,督促張忠還,江西賴以安寧。張忠等多次讒毀王守仁,也靠張永營救而獲免。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死,張永督九門以防變,參與大學士楊廷和捕捉明武宗佞臣江彬的謀劃,并出面在江彬入宮后,設宴穩住江彬,使江彬落入法網。明世宗立,御史蕭淮劾奏谷大用、丘聚等蠱惑先帝,黨惡為奸,牽涉到張永,明世宗詔張永閑住。不久,蕭淮又劾奏張永在江西不法事,降張永為奉御,司香明太祖孝陵。嘉靖八年(1529),大學士楊一清等上疏列舉張永功績,于是起張永掌御用監,提督團營。不久死。

鄧璋(?~1531)字禮方,號煙村。涿州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進士,授南昌府推官,又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智勇公勤,敵人畏之,遼東人呼為“鄧鐵面”。后巡撫河南。遷右都御史,總制陜西三邊軍務。當時哈密陜巴死,其子害怕屬夷謀害而出走吐魯番,吐魯番派兵戍守其地,且致書甘州鎮撫官:哈密金印在我處,給我錦緞1萬匹,我將退出其城,否則我將率兵馬進軍漢人居住地區。鄧璋認為吐魯番純屬恫嚇,萬不可答應,并請求派兵經略此地。吐魯番犯隴州,鄧璋隨機戰守,虜遂退去。其后,鄧璋改撫甘肅,又升任南京戶部尚書。正德十六年(1521)退休。嘉靖十年(1531)十月逝,贈太子太保。


鄭陽(生卒不詳)字宗乾。安肅(今徐水)人。聰慧過人。明弘治九年(1496),任夏津知縣,躬節儉,振頹敝,刑清政舉。擢御史,巡按河南。宦官劉瑾納賂,奪民田以興宗藩,鄭陽執法拒之,遂被下獄,左遷主簿。劉瑾伏誅后,累遷陜西巡撫,風紀肅然。明武宗西巡,鄭陽督餉于邊,毅然區劃,事濟而民不擾。又討平葭州叛亂。后退休。


李師儒(生卒不詳)字宗正。高陽人。幼年時師從吳璟研究《易經》,遂推尋河洛淵源。后因兩試不第,奮發與張天衢、晁盡孝等閉門苦讀。明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期間讓其為壽王陪讀不就,罷歸。后改任四川布政司照磨(管文書宗卷之官)。弘治十三年(1500),升仁和(今浙江杭州)縣令。仁和戶口繁雜,攤派徭役時,難以妥當合理。李師儒僅用3個月即審編完畢,民無異議。因以提拔汝州(治今河南臨汝)知州,再任裕州(治今河南方城)知州。

當時宦官劉瑾的黨羽橫行鄉里,郡邑官員都望塵膜拜,師儒僅拱手而已。在其任郎中分管河道稅時,常有盈余之金,他分毫不取。升鳳陽知府,有僧殺其徒,法當抵罪,有人說僧曾賜爵,須奏準方可量刑。他說:“吾以法治公爵耳!”遂依法懲治了僧人。他巡按臨清道時,執法公平,民無冤案。有商人汪信遭滅門慘案,而該戶兩傭人卻破壞了現場,使現場勘查無證據可憑,李師儒卻指出:“哪里有禍及主翁,而兩傭人尚存者?”一句責問道出了真兇。士大夫為之記入雪冤錄。他最后在山西布政司參政職上退休。


劉愷(1470~1524)字承華。新安(今安新)人。明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初任鴻臚寺丞,后升少卿。正德七年(1512),山東變亂,廷議以他才名素著,擢任右副都御史。因修河道,升兵部侍郎,遷禮部尚書。武宗南巡,他9次上書回鑾,賜錦衣一件加蟒玉。著有《劉承華咨奏稿》、《西皋吟》等集。他退休回故里后有多首詠白洋淀的詩,如《長溝釣叟》:“蘆花深處小舟橫,長占煙波興不窮。賣酒旗搖青柳外,打魚人在白云中。小竿釣破波心月,短笛吹清水面風。時得鮮來沽酒醉,誰知天樂在漁翁。”


馮蘭(生卒不詳)蠡縣大百尺村人。明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授吏部稽勛司主事,遷文選司郎中。他奉公守法,沒有人敢以私事求謁。后任至工部左侍郎,總理易州山廠,因清慎公勤受到特別恩賞,加蟒衣三襲。逝后,于嘉靖初年(1522)贈通議大夫。馮蘭博學善寫詩,多有題詠。


宋璉(生卒不詳)字汝器。保定北關人。明弘治八年(1495)舉人。初任樂陵縣教諭,升為御史,素以秉公辦案而名聞一時。后調邊防管理軍政事務,正值宦官劉瑾在朝中弄權,橫行無忌。宋璉以其克扣邊防軍餉數萬金而憤然上書,不幸落在奸黨手中,險些被謀害。劉瑾敗后,宋璉深受武宗的賞識,譽為“真御史”。在關中(今陜西一帶)任職時,釋放了數百名遭劉瑾誣陷的人,貪官污吏望風而逃。但終因屢次直陳,而遭到奸人的謗毀而遭貶。世宗即位后,再被起用,任湖廣僉事、西寧兵備道副史等職,深受當地民眾愛戴,陜西榆林為其建生祠。他在少數民族地區興學勵農,慎罰薄斂,休養生息,增進民族團結,在多方面都有建樹。告老還鄉時有“廉慎恬退”的褒獎。


邵錫(生卒不詳)字天佑,號石峰。安州(今安新)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授行人,擢吏科給事中。七年(1512),明武宗巡昌平,邵錫疏諫回宮,言詞懇切動人。明武宗親議北征,邵錫疏陳十不可,并率科臣遮道泣留,明武宗怒,拔劍欲斬之,太監蕭敬跪奏請免其罪,邵錫才免一死。明世宗時,上疏請停迎立封爵,并曾彈劾中官,皇帝均予嘉納。歷任浙江參議、山東布政司,一塵不染,人將他與漢代楊伯起相比。后擢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秉公執法,僚屬畏憚。勘王府莊田數十頃還于民,人又以其與宋代包拯相比。居官30年而逝。著有《石峰奏疏》4卷。


王德明(生卒不詳)字宗周。清苑人。父王恩,官山陰令。王德明于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授封丘知縣。錦衣衛指揮廖鵬之弟倚兄勢凌侮長吏,王德明獨不屈禮。調任嘉善,寬糧長之包賠,發豪猾之隱稅,興學課士,征卒練兵,遂有桃源之捷。后遷戶部主事,出任懷慶(治今河南沁陽)知府,當時連年遭旱蝗之災,王德明傾橐散粟,救百姓于危困之中。后任太常寺少卿,擢都御史,巡撫山西。后遭奸黨陷害,罷歸鄉里。

鄭紳(1479~1559)字公佩,別號敬庵。淶水人。祖鄭友,為錦衣百戶世襲,因此入居都城。父鄭表,累遷至指揮僉事。鄭紳于明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十年(1515)授戶部主事。十四年(1519)守父喪。期滿后,于十六年(1521)補職戶部,晉升員外郎,累遷至工部尚書,掌通政司事。嘉靖二十三年(1544)疏請辭官,得到批準,在京都之南修筑南池書院以居。鄭紳在這里引泉種樹,鼓棹中流,引得一些墨客文人紛紛而至。于是鄭紳又于京城西山筑成北泉書院,作為與文人學者娛樂聚會之所。

鄭紳篤孝親友,不僅孝順父母,而且作為長子,一讓嫡長應有的世襲封蔭權,二讓先世祖上家業給諸弟兄,在師友中備受信賴。鄭紳的老師李公在彌留之際獨召其入室授遺囑,而鄭紳則以事父母一般料理老師后事。另有一學友在病危不能言語之際,獨召鄭紳入見,將身邊收藏的千金遞到鄭紳手中。鄭紳為死者辦理后事,為其遺屬安置生活,后來在死者兒子略懂事理之后,將余金送還。為官幾十年,從不以私求人,也未接受別人的私求。謹身立世,為人敬仰。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十七日去世。贈太子少保。


劉文煥(1482~1528)字德征,一字子緯,號蘭村。定州人。自幼聰明,六七歲即善為奇對,善識奇字。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授兵部車駕司主事,累升為車駕司郎中。兵部尚書常條奏議下,諸司未能言,劉文煥全部予以說明,為尚書所稱贊,升東昌府(治今山東聊城)知府。

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江彬導引明武宗南巡江漢,日侍帷幄,威權震天下,所過府、縣均巨額賄賂。文煥不愿剝榨下屬以取媚權貴江彬,江彬大怒,逮系文煥至揚州。后將文煥調往夔州府(治今重慶奉節)。夔州府為偏僻之地,豪家多不服租庸,且爭訟無情。文煥至,不行姑息之政,亦不故意刻害,從此,夔州稱治。很多權貴人士視夔州府為奇貨,伸手勒索,文煥不予理睬。因得罪權貴過多,被罷官歸家。文煥歸家閉門讀書,教育子女,有空則務農灌溉田園,與諸生討論古今大事。宗族有不足者,則予以周濟。在家以孝聞,常結交當世名士。嘉靖七年(1528)三月去世。


史道(1485~1554)字克弘,號鹿野。涿州人。明正德八年(1513)中解元。九年(1514),會試中式為貢士,未及殿試,其父去世,遂回家料理喪事。十二年(1517),賜進士出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兵科給事中。史道性格剛毅,遇事敢言,上疏彈劾江彬等謀為不軌,宦官張忠、谷大用等專權亂政,兵部尚書王憲黨惡通賄;諫止大學士楊廷和等封爵共40余事,疏救王瓊等死刑,章疏有上百封,多被世宗嘉納。嘉靖元年(1522),奉命出使朝鮮,饋贈一無所受,連所贈《皇華集》也不例外。歸朝后又劾奏大學士楊廷和不法30余事。升山西按察司僉事,不久又下詔獄,有人論救,貶為金縣(今甘肅榆中)丞,又有幾十人上章推薦,仍復原任兵科給事中。

后懇辭,出任江西按察司僉事,有功德。不久改任河南僉事,兵備潁州,以其父曾任此職被傳為盛事。召回朝任光祿寺少卿,減少不必要開支,使光祿寺漸有積累。侍奉明世宗祭祀,受皇帝眷注,升為左少卿,又升僉都御史。嘉靖十三年(1534),任大理寺卿,又掌都察院印。因內爭,被免官。十五年(1536),起用為左僉都御史,巡撫大同,身先士卒。十六年(1537),以破敵而升右副都御史。奏請準許民居古草場,疏請朔漠士子考試改隸本鎮。十八年(1539),擊退邊敵進攻,創立五堡,聲勢相援,敵不敢犯,開拓肥田數萬頃,軍民耕戍其間,糧食得以自足,省卻邊軍糧草運輸之費。升兵部右侍郎。

嘉靖二十年(1541),升兵部左侍郎,入朝理兵部事。邊敵入侵,史道親身督戰,獲全勝。因母喪而歸家守制。二十九年(1550),敵犯畿輔,召史道復舊職,史道即刻入朝處置政務,正色直言,其建議多被采納議行。三十年(1551),欲退休不得,奉命處置宣、大邊務。調停區劃,殫盡心力,升兵部尚書。三十一年(1552),退休加太子少保。三十三年(1554)四月病逝。


滕祥(?~1569)字惟善,號兩山。雄縣人。明正德四年(1509)選入內宮,得給事禁密省。十年(1515)升為奉御,掌惜薪司事,又遷為乾清宮近侍。明世宗以滕祥篤慎,漸見信用,遂由兵仗局副使,累遷為御馬監右少監,升御用監太監掌監事,特許內苑乘馬,賞賜穿用蟒服。后奉命管理三千營及三千哨。明世宗巡至承天府(治今湖北鐘祥),滕祥為先驅,見沿途各地災害嚴重,民不聊生,而皇帝所過之處供應浩繁,遂痛自裁省,凡饋贈一概不受。滕祥掌宮中事,嚴格而有禮,屬下無不畏懼。興修三殿時,滕祥正提督上林苑海子,奏伐苑中枯木,以助燒殿瓦,所省以數萬計。不久,掌司設監事,逢西內失火,奉命檢校乘輿服御物,不足半月即完畢,人稱富有才干,升任提督西直房,受明世宗眷注日隆。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去世,穆宗繼位,以滕祥掌事久,并憫其老,賜內府坐凳,仍掌宮中事。隆慶元年(1567)三月,調滕祥為司禮監太監掌監事,兼掌御用、司設二監。與孟沖、陳洪共得寵,爭獻奇技淫巧,排擠內官監太監李芳,收受賄賂,濫賜爵位。被工部尚書雷禮彈劾傳造采辦器物及補修壇廟樂器多自加征,靡費巨萬。明穆宗不加罪滕祥,而令雷禮致仕。皇帝祭太廟,滕祥戴進賢冠,穿祭服以從,爵賞辭謝與六卿同。三年(1569)四月,奉命清查匠役,減少冗食者,裁去2440人,不久病卒。


馮惟敏(1511~1580)字汝行,號海浮。山東臨朐人。自幼隨父親游宦南京、平涼、石阡等地。聰穎好學,才華富贍。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鄉試,此后卻累舉進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東巡按段顧言而遭逮治。52歲時,到京師謁選,被授為淶水知縣。他以“效忠、奉公”為官。赴任淶水時,“重以祿不迨親為永憾。不攜家累,只一童相隨”。任淶水知縣后,“治邑核最”,即使欲構陷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至此邑,溝洫治,途樹茂,他事稱是,百里改觀焉”。他秉性正直,因懲辦“豪民”而為勢族所不容,謗詬四起,謫鎮江府學教授,又遷保定府通判,隆慶五年(1571)末,改任魯王府審理,辭未赴任。次年春,棄官回臨朐,于海浮山下老龍灣畔建“即江南”亭,因稱海浮山人,每日與朋友們觴詠其間,致力創作,頤養終年。

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詞稿》、《石門集》,主纂嘉靖《臨朐縣志》、萬歷《保定府志》等。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其中《農家苦》、《憂復雨》、《刈麥有感》等,反映了他體察民隱,對農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諷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惡,均為警世醒民之作。所以王士禎評其散曲“獨為杰出”。另著有雜劇《玉殿傳臚》、《僧尼共犯》兩種。所修纂的《保定府志》是保定歷史上的第二部府志,全書40卷,內容詳博,保存了大量有關保定地理、歷史的珍貴資料。


王大紹(1512~1584)字惟孝,號秀溪。清苑閻莊村人。幼年喪父,遵遺囑發奮讀書,立志成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以詩經領順天鄉,中舉。二十一年(1542)以文選于吏部,居首位,授河南陳州知州。任職期間,以扶農興學為第一要務。當時州學頹廢,他捐助俸祿修葺,選士學習。豪強兼并溝洫,他抑豪強吐出。蔡河淹塞,親率民夫疏導。李秀才被誣入獄,他不畏權勢,為其平反。有兄弟相訟者,賄以千金,力卻不受。任知州三載,為民稱頌。后調任汝府右長史,陳州百姓攀留遮道,不愿讓他離去。在汝府,深受汝王敬重,委任他丈量土地,民皆稱平。一年后辭官還家,一貧如洗,以琴棋書畫自娛。逝前因家貧不能備棺槨,他還一再叮囑兒子不要厚葬。

高燿(生卒不詳)字子潛。清苑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進士,對策直言時弊,中二甲,任工部主事。后改任吏部,又升太仆寺少卿,遷職光祿寺。因僚屬違宦臣之意,誣及高燿。對簿公堂,高燿不屈,貶河南參議,后累遷南京戶部侍郎,又遷戶部尚書。前后上十余疏,都被明世宗嘉納。隆慶初年(1567),遭到一御史蜚語中傷。宦官在皇帝前演戲也經常借打諢陷害正人。高燿見朝政敗壞,遂乞歸。在保定城東筑別墅,種竹養花,吟詠自適。有關地方興利除害、利及鄉人之事,必侃侃進言。大德容物,不與人計較短長。為文純雅,不矯飾,著有《太保集》藏于家,其撰寫的《重修清苑縣學記》、《重修昊天寺記》、《清苑縣志序》為鄉邦文獻。鄉居40年,85歲卒。


董懋中(1515~?)字德甫,號鳳池。高陽人。少年時機智聰穎,讀書過目成誦。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進士,初授職刑部主事,后又改任兵部武選司職方郎中。在任期間,他舉薦將才,公正明允,嚴核軍政,精審武備,革除積弊,屢有戍邊防御疏奏。但時逢平虜大將軍仇鸞把持京邊防務,權傾朝野,嫉賢妒能,剛愎自用。因此兵部職方司凡涉及董懋中的疏請,都被其暗中阻滯。幸有兵部尚書趙錦忠謹寬厚,他認為,董懋中少年老成,暢曉邊事,是可造就之材。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蒙古俺答汗統兵進犯,一舉攻克古北口,薊鎮兵潰。俺答掠通州、潮白河,兵臨京城。董懋中在兵部處理軍務,日夜繁忙,有時“口占題覆,日上數十疏”,在兵部一時稱為奇才。次年,薊鎮報捷,他以職方郎中,升任光祿少卿。

嘉靖三十一年(1552)春,俺答又兵犯大同。三月,大將軍仇鸞奉命赴大同御敵,但他臨陣怯懦,畏敵不戰。八月被奪大將軍之職。未久仇鸞病死,朝廷命“戮仇鸞尸,傳首九邊”。同年十月,兵部尚書趙錦因受仇鸞牽連,被貶戍邊。當時董懋中仍以職方郎中身份隨趙錦赴居庸前線,贊理軍務,戍居永寧。他在永寧建造講經堂,辟“希程”、“慕邵”二齋,喜為諸生講論性命之學,遠近從學者眾。他性格質樸,與人友善。平時關注國家時政,對九邊要塞了如指掌。其軍事才華和謀略,雖久經沙場的邊臣宿將也自嘆不如。


張時(生卒不詳)字宗易。易州(治今易縣)人。少年時曾與楊繼盛同學,楊繼盛以兄禮事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值蒙古俺答汗部入侵,張時上書朝廷建議抗敵,不聽,結果俺答汗以入貢為名大舉寇掠。明世宗命仇鸞為大將軍,倚以滅寇。仇鸞畏敵求和,請與互市市馬,使蒙古軍滿載而歸。是年,楊繼盛由南京吏部調任兵部,上任前到張時家中做客,言將上書彈劾仇鸞,并示以草稿。張時以為皇帝正寵信嚴嵩、仇鸞,恐招來殺身之禍,楊繼盛不聽,誓死諫之。事發后,張時找太傅陸炳,為楊繼盛巧予說情,使楊繼盛免于一死。4年后,仇鸞案發被殺,楊繼盛被召回兵部,但入京不過20日,便因彈劾嚴嵩父子被殺。張時主動為其料理后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張時補刑部主事,不久,調任職方主事。三十八年(1559),升員外郎,以山西按察僉事,備兵獨石。當時邊防松弛,戍邊軍主要由不戰擅逃的客兵充任。張時到任后,罷客兵,復屯戍,募壯士,加強晉北到宣化一線防務。不久,黃臺吉率蒙古軍入犯,張時料到蒙古軍必先進犯宣化府之龍門(今河北赤城附近),遂親率精騎700奔馳龍門,大敗來犯蒙古軍,獲馬、牛、羊等戰利品無數。后來,黃臺吉又揮軍返圍龍門,張時一面征集民車,連環成營,并繪大龍圖案于車上,一面率精騎于龍門郊外與敵苦戰。蒙古軍遠望明軍戰車相連數里,士氣大降,而明軍愈戰愈勇,黃臺吉只得引軍敗退。張時反以拒絕客兵、戰而無功之罪被下部議處。不久,被貶官處罰。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出生于耕讀之家。7歲喪母,自幼飽嘗生活艱辛。11歲開始半讀半牧,18歲府未中,更加發奮讀書,終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任為留都(今南京)吏部主事,從尚書韓邦奇游,通律呂之學,親手制十二律吹奏,都和音律。韓邦奇大喜,盡授其平生所學。35歲調升京師,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當時正值嚴嵩當道,廣收義子,結黨營私。

仇鸞因投靠賄賂嚴嵩而升為大將軍,統領宣化一帶邊境軍隊。蒙古韃靼部首領俺達汗,經常帶兵侵擾北部邊境。守將仇鸞不與俺達交戰,反與其勾搭,卑躬屈膝,給俺達送錢送物同俺達搞“馬市”。繼盛入兵部后,給皇帝上了《請罷馬市疏》,揭露仇鸞有損國格的行為。嘉靖皇帝初見奏疏印象還好,后因“八臣會議”上嚴嵩、仇鸞竭力詆毀繼盛,便出爾反爾,將繼盛治罪,嚴刑拷打,敲斷小腿脛骨,夾斷手指,貶官至遠離京師的陜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為典史。在狄道,他興辦教育事業,拿自己的俸祿,賣掉自己的馬和妻子的首飾,興辦了一座東山書院。他還疏浚河道引水灌田、開發煤山,還讓妻子傳授紡織技術,深受當地百姓擁戴,讀書人尊其為“楊父”。嘉靖三十一年(1552),俺達再次侵犯大同、遼陽、寧夏,仇鸞私通俺達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開棺戮尸。

嘉靖皇帝想起繼盛當年所言,將其重新任用,先任諸城縣令,半年時間四遷其官,調回兵部,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盡管嚴嵩對其威脅利誘,但繼盛早已看透嚴嵩專權竊國、貪婪殘暴的本性,決心上疏彈劾嚴嵩。由于嚴嵩勢力太大,根基太深,要彈劾嚴嵩要冒極大危險。親朋好友紛紛勸阻,但繼盛決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請誅賊臣疏》,歷數嚴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稱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牘”。嚴嵩得知后,假傳圣旨將楊繼盛投入死牢。初入獄時,好友托人密送來蚺蛇膽以御杖止痛,繼盛說:“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在牢內,他兩股棒瘡潰爛,他以瓷片當刀,自割腐肉斷筋,腐肉盈斗,膿血遍地。獄卒被驚得渾身顫抖不止。雖然嘉靖帝對繼盛曾有好感,朝野對他也是一片解救的呼聲,但最終沒有逃出嚴嵩處心積慮的牢籠,以類似“矯詔”的手段,將繼盛的名字附在死刑犯之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將其殺于京城西市。臨刑前,北京“滿城爭睹員外郎”。繼盛面對人群,吟誦詩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后人補!”

楊繼盛多才多藝,在他的文集中,書信、疏奏及詩歌占比例較大,此外還有論及農業、水利、開煤礦、賑災等方面的文字。在音樂理論、樂器制造方面,也有成就。他被害后12年,隆慶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為遭嚴嵩所害的8位直諫諸臣之首,贈太常少卿,謚號“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順治皇帝極力褒揚繼盛,御制《褒忠錄序》、《褒忠錄論》,清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畫像。


袁宗儒(生卒不詳)字醇夫。雄縣西槐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被授為御史。曾巡按浙江,當時浙江一帶重男輕女現象嚴重,常有女嬰被溺死,也有人家在嫁女時過度陪嫁。他到任后,經過了解民情,由官府發布通告,嚴禁溺婦嬰和過度陪嫁的陋習,并令官員嚴查與疏導,逐步扭轉了當地的不良風氣。

巡按河南時,正遇黃河水災,他組織當地官府和民眾抵御水災,節用民力,慎用錢糧,使百姓順利度過災荒。正德十二年(1517)冬,武宗游幸大同,不理朝政,袁宗儒率同僚竭力勸諫,但武宗置之不理。到第二年夏天,孝貞純皇后將葬,武宗才回京。袁宗儒等又力請罷皇店,遣邊兵,又勸諫武宗巡邊,言詞極懇切,可是都沒回音。袁宗儒被擢升大理寺丞。嘉靖三年(1524),世宗命禮官集議崇祀生父興獻王的禮儀,即“大禮”之爭,朝官分為兩派,袁宗儒一派認為應尊其伯父(即武宗父)為皇考,生父為皇叔父;而另一派則認為應尊其父為帝。最后世宗追尊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頒詔時,袁宗儒等200多人跪哭皇宮左順門請愿。世宗令將134人下獄,袁宗儒等180多人受廷杖。

嘉靖五年(1526)袁宗儒巡撫貴州,平息沙保、王阿騰的叛亂,安定了地方。后巡撫山東,因為屬吏賑饑無術,不能覺察,被罷免。嘉靖十八年(1539)起用,任左副都御史。跟隨皇帝出去打獵,回京后去世。歸葬于雄縣西槐村東。

頓銳(生卒不詳)字叔養,號鷗汀。涿州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進士,出任江蘇高淳知縣,任職3年考績以廉直稱。巡按以頓銳守正不阿,特薦入為科道官,因不滿30歲,沒能選補戶部主事。頓銳不樂于仕途,乞歸鄉里,歷十余年。后晉為本部員外郎,補代藩右輔人。又乞歸懷玉山,構亭浚池,吟詠自適。少負詩名,時稱“涿郡有才一石,銳得八斗”。在高淳任職時,曾賦詩禮贊固城湖:“疑是洞庭秋色里,欲將瑤瑟吊湘靈。”他信奉佛教,作有多首談禪詠寺的詩,如《逃禪室》、《云居寺》、《巖頭寺宿》、《慈光寺》、《潭柘寺》、《石橋清泉寺》以及《新春訪成長老方丈》等,其中以《石橋清泉寺》寫得最清婉:“綠遍汀洲水繞村,碧波橫印小橋痕。春流到處生芳草,江南江北人斷魂。”頓銳工于古詩,五言詩尤氣韻清拔。著有《鷗汀長古集》,前集2卷、別集2卷、續集1卷,《漁嘯集》2卷,《頓詩》1卷及《涿鹿先賢傳》。


張鎬(生卒不詳)字叔京。定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歷確山(今屬河南)、益都(今屬山東)知縣,勤于公務,皆有惠政。后遷刑部主事,升郎中,又出為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知府,輕徭薄賦,民眾稱頌。升山西按察副使,掌刑獄之事。又轉為右參政,分司諸兵備道。備兵岢嵐時,張鎬親自操武,躬率士卒屯田。又視察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等軍事要地,并督修垣墻300余里,以利御敵。因備山西守御有功,升為寧夏巡撫。撫政安民,疏河修渠,屯田積糧,以備軍儲,又練兵修武。韃靼常南下侵掠,張鎬屢敗其軍。又巡撫甘肅,政績卓著。被譽為有明一代甘肅巡撫之冠。


田時秀(生卒不詳)字子實,號陽川。完縣(今順平)人。14歲時考中秀才,20歲時便在藝林界享有名聲。明萬歷二年(1574)中進士,授戶部陜西清吏司主事,后轉郎中。總理延寧軍餉,出納準、平,三軍歡呼,樂為之用。事完回朝時,哭送之人遍野,以至他所乘坐的車轎都無法行進,入部(戶部)掌司事,大司馬王繼津為戶部尚書,每事都與他商議,他對國家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旁證博引,酌古準今,句句話都能說到點子上。戶部的奏議都由他書寫,深得王繼津器重,部里每次商議完大事他告辭出來時,王繼津必目送之,王多次對其僚屬說:“田中郎天生奇才。”當初他自延寧回朝復命時,風度都會在朝堂上引起轟動,皇帝都暗自稱奇。六科推薦邊材,公推他為首,皇帝把他的名字書寫在屏風上,隨時準備重用。

此時,畿輔一帶治安混亂,盜賊蜂起,警報不時傳到朝廷。霸州等三輔要地缺治兵使,大臣們便推薦時秀,他便以按察副使的身份持節巡視京畿以南諸郡。入境后,法度謹嚴,處治了一批貪官污吏,逮捕了一批土豪劣紳,嚴格了保甲制度,整飭了治安秩序。貪贓枉法的官吏望風而逃,不法之徒紛紛遁跡,境內出現了太平景象。他勤于政務,考察核實毫無倦怠。最后逝于任上。


朱尚文(生卒不詳)字質聊,號寧野。新城(今高碑店)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進士,廉潔清明,注重氣節。初任河南杞縣縣令時,就有很高的聲望。后來升任戶部主事,監兌通州糧倉的糧食,毅然革除了包攬的流弊,使得人們再不敢以私事求告。繼而轉任戶部員外郎,督辦蘇、淞兩府的官糧,行賄人從不敢上門。事畢,升任戶部郎中。過了兩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提升為河南南陽府知府,他“下車之初,稽察民俗,考證文獻,”發現有人所修《南陽府志》殘缺不全,就命人補修,他為之作序后刊行。到考核政績時,三次獲得卓異,因而又被遷升為陜西副使,可惜朝令還沒到達,他就去世了。他著有《雍邱》、《呂中》二稿,流行于世,學者稱他為堡野先生。


張渙(生卒不詳)字文甫。定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進士,擢御史。為官清正,剛直敢言。三十一年(1552),首劾咸寧侯仇鸞。揭露仇鸞用重金賄俺答,求其繞過大同,東進京師,以致俺答兵至密云、通縣、昌平等,進逼北京,焚掠八日才去。大學士徐階、錦衣衛陸柄也揭發仇鸞私通韃靼,行賄俺答,引兵東進等事。因仇鸞已恐懼病死,明世宗命剖棺戳尸,傳首九邊。不久,張渙出撫陜西,又赴貴州撫叛。事畢,授陜西兵備副使。籌劃進擊隴右韃靼兵,多獲勝。升為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巡撫。當時宣府常被韃靼兵侵掠,尤以俺答犯擾為甚。張渙整飭兵務,號令嚴明,敵不敢犯。張渙見邊事日緊,以父老乞養,辭官歸鄉。父病故,遂閉門不通賓客,受到鄉人敬頌。


劉斯潔(生卒不詳)字峨山。易州(治今易縣)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授禮部儀制司主事,改任祠祭郎中。當時,權相嚴嵩持政,尚書歐陽某追隨嚴嵩,劉斯潔不畏權貴,在朝廷面前屢次與其爭執。歐陽某非常惱恨,但劉斯潔從不計較,態度依然如故,人們都敬佩他的為人,曾有藩府奏求優伶,且夜贈千金,為其祝壽,他嚴詞拒絕。后任浙江參議、四川副使、山東布政使。貴州一帶土著首領專橫暴戾,朝廷想派清廉能干、有威望的人去制之,于是劉斯潔被調往云南。當地產象、犀等物,珍貴異常,價值堪稱天下第一。他認為,“制驕莫如守禮,守禮莫如先行廉”,于是發布法令,對其整治。土著首領鳳繼祖殺明朝廷總管,廷臣多持招撫意見。劉斯潔力主鎮壓,并與巡撫策劃,將鳳繼祖擒殺之。

萬歷年間(1573~1620),劉斯潔升僉都御史,巡撫四川,這一帶的貪官污吏望風辭官而去。九絲地區都統依仗地勢險要,有恃無恐,巧立名目,魚肉鄉民,收鄉丁歲餉達34萬余兩,米12600石。劉斯潔發檄文平定九絲,犒賞士卒,軍容大振。被提升為副都御史,協堂院事,不久又提升為兵部右侍郎。萬歷六年(1578),巡撫江西,革除雜稅,平等納稅,甚得人心。權相張居正嫉妒尚書朱衡,讓劉斯潔伺機彈劾,他笑著說:“我哪能為了獻媚而殺人呢?”后任南京禮部尚書。他居官多年,品行高潔,卸任后回易州,閉門督課子弟,研究儒學。曾為萬歷年間續修《易州志》做序。萬歷八年(1580),修易州城,并為萬歷修城記碑撰文。在易州居住28年,逝于家中,葬易州高村。著作有《太倉考》10卷。


萬民英(1521~1603)字汝豪,號育吾。祖籍江夏。明永樂年間(1403~1424),其祖父遷居易州(今易縣)城內。萬民英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先后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巡按山海關、山東僉事、福建兵備參議。當時,倭寇屢犯福建,他奉命駐守泉州,克盡職守,帶領士卒英勇善戰,屢戰屢捷。一次,倭寇進犯,萬民英檄文號召被倭寇脅迫的人反戈一擊,殺倭寇以贖罪立功,倭寇聞迅后退。接著倭寇又集10萬之眾設防對壘。他分兵進攻,并親率精銳連續擊破20多個營壘,將倭寇擊破于八尺嶺,由此,威名大振。曾與倭寇作戰的當地武裝黃元舜等紛紛前來投誠,有上萬人。他將抗命不降的首領江璽、李五斬首,不降回家的也有數萬,從此平息了泉州的戰亂。

萬民英性情耿直,向朝廷上書報告邊關事宜,往往杳無音信。因直言得罪了權貴,以至被人誣陷,因此對國事心灰意冷,后因母喪扶靈樞回故里,從此在易縣隱居30多年。督府張崛想推薦他,他寫信阻止。他在家每年都設粥棚,救濟貧苦百姓。在家建家廟,收弟子切磋學問,他教的弟子李時新等20多人,都各有建樹。

其著述有《易經會解》、《三命會通》、《星學大成》、《蘭臺妙選》、《蔭符經》、《相字心經》,這些著作刊印后都流傳于世。另有《道德經解》、《宗教易簡錄》、《言志漫稿》、《菊花譜》等著作收藏于家。

陳典(生卒不詳)字子厚。保定大寧衛(今保定)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出任東昌府(治今山東聊城)推官,頗有名望,歷官吏、戶、兵、刑四科,與同鄉楊繼盛情誼深厚。曾一日上三疏言事,有違權臣嚴嵩之意,但嚴嵩之子嚴世蕃重其名,派親信前去召之,陳典不往,被出為廣西按察使。明斷冤獄,平反全活千余人。遷任河南右布政,治黃河有功,再遷福建左布政。逝于任上。


徐行(生卒不詳)博野南林里村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進士,19歲授山東濟南府司理,審判定案,執法嚴明,一次審理兇殺案,徐行尋蹤覓跡,在柴堆里發現了死者尸體,使冤案洗血。徐行為官至四川廉察使,始終兩袖清風,對賄賂正色拒之,做河南左布政使時,掌管全省錢糧,一毫不染。50歲因病退歸故里。


鄭洛(1530~1600)字禹秀,號范溪。安肅遂城(今徐水遂城)人。鄭洛博覽好學,少事寡母,以孝著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進士,授登州府(治今山東蓬萊)推官。在任期間復審聚眾盜礦案,改原判之誤,百余無辜人獲釋;查糾已判孫華搶劫案,使冤屈昭雪,真兇獲捕,深得民心。遂被皇帝詔為御史,專主糾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奉旨查辦鄢懋卿等貪污鹽課案,查得嚴嵩是禍首,可皇帝詔斬鄢懋卿,鄭洛唯恐避重就輕,違旨改鄢懋卿死罪為革職戍邊,震驚全朝,文武皆服。萬歷二年(1574),轉任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萬歷七年(1579),蒙古俺答汗率部騷擾邊城,掠奪貢市,民不聊生。鄭洛命沿偏關經老牛灣至雁門關500里防線修屯堡,建觀敵臺,敵軍望而生怯,不敢妄犯,后俺答降服。鄭洛戍邊有功,被任為兵部尚書。萬歷十四年(1586),詔為戎政尚書。萬歷十八年(1590),韃靼火落赤舉兵侵襲。攻至洮州(今甘肅臨譚),殺副總兵李聯芳,總兵李承芳告急京都,鄭洛受旨西征,采用“分別逆順,聲東擊西”等戰術,相繼奪得鎮羌(今甘肅固原)、水泉(今甘肅永昌)、莽剌(今青海西寧一帶)、湟中(今青海東北部)等地,敗敵10余萬。回朝后張棟、徐琰等誣告鄭洛“侮報功績,欺騙朝廷”,要治其誤國之罪,后因兵部尚書石星保奏而幸免。鄭洛對此氣憤至極,謝病告歸故里。

萬歷二十三年(1595),石星以鄭洛“才智多謀,戰績卓著”,奏本復職詔用,因朝臣眾說紛紜,皇帝未許。逝后贈太保,謚“襄敏”。為紀念鄭洛,在安肅(今徐水)城內建過街“柱國坊”,通體浮雕云紋,上刻正楷大字“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書經略七省總鎮三邊鄭洛”,背刻“柱國坊”,傳為御筆所書。后毀。


王軒(生卒不詳)字臨卿。清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任職六安州(治今安徽六安),廉謹自律,入朝覲見時,有人勸收取部屬禮金,奉獻給朝官,王軒說:“我豈是刮民而奉貴人的人。”擢南京刑部員外郎,出任寶慶府(治今湖南邵陽)知府。后改任保寧府(治今四川閬中)知府。將謀反的土司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收捕入獄。因入朝覲見,來不及審治,代理其職的保寧府倅,擅自將楊應龍釋放。萬歷二十五年(1597),楊應龍發動叛亂,掠合江、綦江一帶,眾人佩服王軒有先見之明。擢四川按察副使,因親老乞歸。著有《易說肯綮》、《傷寒六書》行于世。


薛論道(約1531~1600)字談道,號蓮溪居士。定興人。幼年身患重病,致一足殘疾。他聰穎過人,8歲能文,喜好談兵。父母早亡,家貧如洗,遂輟學自讀兵書,充實智略。后聲譽遠揚,京城內外呼之為“刖先生”。許襄毅執掌密云督府,聘他為參謀。神堂峪有敵情,他建議用精兵出戰,襄毅納其策,敵兵10萬之眾畏而不敢進犯。從軍30年,在抵御外患中屢建奇功,被任命為指揮僉事。萬歷初(1575年前后),總兵戚繼光鎮守薊州,他在戚家軍中,戚繼光欲放棄黑谷關。薛論道聞之,力陳不可,但未被采納。因此,二人主張不合,薛論道遂棄官稱病著書。后被啟用,作戰于大水谷,薛論道筑城于關外,別人不解其意。后敵人進犯,被騙入城內,被殺傷無數。薛論道被擢升三級,任為神樞參將加副將。由于當時朝廷奸臣當道,便棄官歸里。所作散曲,悲歌慷慨,多為抒發懷才不遇、報國受阻的感憤,描寫戰場的景象,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也有揭露。著有《林石逸興》10卷。


劉道亭(1531~1603)字時濟,別號仰罔。新城(今高碑店)東垡上村人。15歲中秀才,明萬歷十四年(1586)中進士,被任為安陽縣令。初到安陽任職,恰逢河北發生饑荒,大批流民到安陽就食,發賑官吏把粥涂在災民額上,以防重領。有些災民甘愿餓死,也不受辱。他到任后一改過去做法,發印票領粥,災民爭相頌揚。任職期間,秉公斷案,清廉忠正,墾荒減賦,規劃政事。任滿后,被征入朝,充任兵部給事中。不久,為母親守孝離任回家,期滿后補任吏科給事中。

他針對一些地方官吏貪婪殘暴,為所欲為,而巡撫和按察使卻姑息不問的情況,激忿地說:“稂莠不除,誰為嘉谷?”于是上疏皇帝,揭露六部官吏違法貪污的情況。吏部批復“分別議處”后,又擬將一殘暴縣民的官員改調大足縣任職。他又上疏:“難道偏僻地方的百姓就不是皇上的臣民嗎?為什么憐惜這樣一個殘暴的官員而讓百姓遭殃呢?”終于將這一貪官革職查辦。他任吏部給事中期間,在提拔選用官吏、彈劾違法官吏、整頓軍務、維持社會治安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諫議。晚年,曾上疏彈劾大學士張位結黨營私、擾亂朝政、奸淫貪險的罪狀。疏未得到批復,反被貶為樂清縣主簿。不久,他棄官歸鄉,一心教育后代務須謹慎淳厚,繼承家學。


鹿久徵(生卒不詳)字豫軒。定興人。明萬歷八年(1580)中進士,初任職息縣。當時,明神宗下詔在全國均田,部使者令地方府、縣將土地分成上、中、下三類,息縣奸民作怪,盡以下等之田上報。鹿久徵嚴加核查。息縣原有可耕田28萬頃,而核查出隱占之田4000余頃,令其納稅。后任職襄垣。此縣歷年饑荒,流亡者甚眾,前任以逃者之賦強加于未逃之人,鹿久徵則按現存戶籍征賦,去除懸額700戶,存者蘇息,流亡復業。擇諸生材美者傳道授藝,貧不能婚者,為其擇偶并予資助。因政績突出,擢為御史。

當時,明神宗令百官修省,鹿久徵以為,天之怒不專在百僚,回天之政不專在靡文,于是力陳修省之實三事:省圣躬,禁酷吏,恤民隱。明神宗采納。后鹿久徵按察蘇松,興革16事,悉中切要。明神宗因軍政乏事,怒斥南北臺50余人,鹿久徵適服喪期滿還朝,上疏申救,因言辭急切,疏入而貶官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施政有名,聲動中外。后歸鄉里,杜門謝客,教子孫讀書。天啟年間(1621~1627),贈光祿寺少卿。

薛虎臣(約1535~1610)字桓夫,初名好道。定興人。素性剛正沉著,有威嚴,愛好讀書,跟隨其兄薛論道在密云供職。以官籍在當地報考童試,遭到拒絕。督府許襄毅聞知此事,遂親自召試。見其神態,驚奇地說:“此虎臣也”,遂改名“虎臣”,并準予在武學場考試,名列第一。不久,選擇將才,薛虎臣被任為中衛鎮撫司都司,奉命到長城外偵察,不料途中遇敵,戰斗中失利,按軍法當斬,但以敵我傷亡相當,被赦免,而薛虎臣仍跪而不起,再三呵斥,才得知腰上刺有刀。原來他自知有罪,以刀自刺。遂請道士治愈創傷。

明萬歷朝鮮之役,其他路兵所到之處,奸淫擄掠,唯薛虎臣所率“王定營”兵員,以軍紀嚴明著稱。正當此時,南原失守,其他路兵潰散竄逃,獨薛虎臣所部孤軍作戰,堅不可摧,與日軍持續作戰一年有余,乘機奪取萬山之老寨,保衛了朝鮮人民的生命財產,大獲其功。朝鮮官民感激萬分,贈送美女,薛虎臣堅決不受。其王下令筑宮,塑薛虎臣肖像于宮內,以彰其美德。薛虎臣性情剛直而遇事容易動怒,因與監軍有嫌隙而埋沒其功勛,僅擢升標營游擊。后遷石門參將,仍以動怒罷歸。薛虎臣做官20余年,廳內從不接待嬉游、宴飲之人,帷幄中嚴禁妻妾陪伴,自奉儉樸,俸銀供養父母和諸兄長,平生無暖昧欺人之事。


賀虎臣(?~1633)保定人。明天啟初年(1621),歷任天津海防游擊,登萊參將,移兗州。天啟六年(1626)遷延綏(治今陜西榆林)副總兵。河套部大舉入犯,從帥楊肇基協擊,大破之。加署都督僉事。崇禎二年(1629),捕誅階州叛卒周大旺等。任總兵,鎮守寧夏。關中民軍起,王嘉胤陷清水營,殺游擊李顯宗,遂陷府谷。其同黨李老柴響應,聚眾3000余人,攻合水。總督楊鶴令賀虎臣前往討伐,在盤谷將其擊潰,俘虜600多人。又擊斬慶陽民軍首領劉六。崇禎四年(1631),神一元攻陷保安。延安告急,延綏撫鎮都東援陜西。巡撫練國事檄賀虎臣及副將李卑援剿。賀虎臣等進圍保安,民軍引河套數千騎挫賀虎臣軍。會張應昌擊敗之,民軍棄城而去。賀虎臣等前后斬1900多人。

崇禎五年(1632),可天飛、郝臨庵、劉道江、李都司再圍合水。賀虎臣偕臨洮曹文詔、甘肅楊嘉謨、固原楊麒合擊,大破民軍甘泉之虎兕凹,斬首700多。崇禎六年(1633)五月,蒙部插漢虎墩兔共5萬騎自清水、橫城分道進犯寧夏。守備姚之夔等不能抵御,沙井驛副將史開先、臨河堡參將張問政、岳家樓守備趙訪都潰逃。敵軍遂進逼靈州,賀虎臣急領千騎入守。旋盡帶中兵出擊,駐守大沙井。敵軍漢伯堡突至,賀虎臣軍未來得及布陣,而且眾寡不敵,遂戰死。他的兒子賀贊帶50騎突圍。此事上報朝廷,贈賀虎臣都督僉事,賜祭葬,世蔭指揮僉事。不久錄先后功,再贈都督同知,世蔭錦衣副千戶。


房壯麗(1555~1636)字威甫,號素中。安州(治今安新)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任山西襄陵知縣7年,為政清廉,頗得當地人民好評。三十三年(1605)升禮部主事,三十五年(1607)考選湖廣道監察御史,敢于向朝廷諫言,及巡按南畿(蘇南),向朝廷推薦屬官楊漣等13人,后都為名臣。天啟元年(1621)任江西巡撫,破獲一起串連明朝宗室謀反大案,消弭了一場災難。不久升工部侍郎,河道總督。當時黃河決口,他日夜在河堤上督率河工,決口合龍時其身體疲累不堪,告假回鄉養病。天啟六年(1626)復任吏部侍郎。魏忠賢專權,殘害忠良,他不附從,閉門不問政事。

天啟七年(1627)秋,崇禎即位,久聞其有清正之名,提拔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協助翦除魏忠賢黨羽。不久改任吏部尚書,在任期間,清理冤案積案,對被魏忠賢迫害至死者,恢復名譽,在世者恢復官職。崇禎元年(1628)告老還鄉。崇禎九年(1636),清兵越長城侵掠畿輔,八月破安州,房壯麗被殺。著作有《巡吳疏稿》、《撫江疏稿》、《總河疏稿》等。


閻鳴泰(生卒不詳)清苑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為遼東參政、拾遺,被彈劾罷歸。后來起用為僉事,分巡遼海(治今遼寧開原北)。開原失陷以后,被經略熊廷弼派遣巡撫沈陽,半道慟哭而返。不久,托病謝職回家。天啟二年(1622),起用原職,監軍山海關。不久,升為副使,受重臣孫承宗知遇,屢次上疏推薦。

同年八月,孫承宗自請督師薊州(治今天津薊縣)、遼東(治今遼寧遼陽),擢升閻鳴泰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孫承宗以重臣身份守關,事權獨攬,閻鳴泰不能行其志,遂于次年五月中又稱病辭職,在家閑居3年。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后,閻鳴泰暗地與其結納,因御史智鋌舉薦,召為兵部右侍郎,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建立生祠。天啟六年(1626)正月,寧遠(治今遼寧興城)告警,畿輔震驚。內閣顧秉謙等人認為順天巡撫吳中偉沒有抵御外侮的才能,舉薦閻鳴泰代其職。不久,閻鳴泰代替經略王之臣總督薊州、遼陽、保定軍務。寧遠大捷敘功,晉為兵部尚書。七年(1627),以繕修山海關城,晉升為太子太傅。后召還北京,協理軍政。敘錦州解圍之功,加少保。三殿落成,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明熹宗死后,代替崔呈秀為兵部尚書。

閻鳴泰依靠魏忠賢方得以重新起用,遂專事諂諛,每次陳述邊事,必定歌功頌德,在薊州、遼東為魏忠賢建立生祠,多至7所。崇禎元年(1628),被言官彈劾。次年,崇禎皇帝詔定魏忠賢逆案,閻鳴泰被遣戍邊而卒。


孫承宗(1564~1638)字稚繩,號愷陽。高陽西莊村人,晚年居縣城南街。13歲應童子試,成績優異。28歲輯《高陽志略》。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應鄉試中舉。乘赴大同任教機會,登恒山、渡桑干河、走飛孤(在今淶源縣北),行程千里,遍歷大寧三衛,沿途訪察戍邊將士,周行邊壘,繪制防御地圖,借以通曉邊防軍事。萬歷三十二年(1604)考取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左春坊中允、左諭德、司經局洗馬。

萬歷四十三年(1615),東宮“梃擊”事發,御史劉元廷入獄,以瘋癲蔽其罪。大學士吳道南密問孫承宗如何處置,承宗回答:“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關貴妃,不可深問。”吳道南依其言了案。是年,主應天鄉試,因著述得罪閹黨,欲將其貶出京師。經學士劉一燝力保,得免。但承宗一氣之下,告假歸鄉,曾協助縣令杜應芳治理境內水患。天啟元年(1621),充任日講官,得皇帝嘉許,遂進少詹事,加禮部侍郎。次年二月,后金兵連克遼陽、廣寧(今遼寧北鎮)重鎮,危及京師。皇帝以孫承宗暢曉兵略,拜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專理邊防戰守。上任初,即疏請加重將權,革除“將兵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備邊,而日增文官于幕”的弊制,同時建議撫西部、恤遼民、簡京軍、增設永平大將、修筑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懲處與遼東軍事失利有關將吏。即奏請巡邊,職加太子太保。抵山海關后,斥責王在晉決策失當,并采納兵備僉事袁崇煥之議,遣將戍錦州、松山及大小凌河,筑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與覺華島相犄角。還朝后,奏罷王在晉之職,自請出關督師。皇帝賜尚方劍。到任后,首先整飭兵備,申明職守。不久,出關巡視險隘,汰逃將數百、弱兵萬余,邊關始固,職加左柱國。在關4年,先后修筑寧遠等大城9座,堡45座,練兵11萬,屯田5000頃,拓地400里。使寧遠、錦州防線軍威大震,論功加太子太師、世襲錦衣千戶。后因宦官魏忠賢排擠,于天啟五年(1625)十月解甲歸鄉。

天啟六年(1626),魏忠賢生祠遍天下,又欲借孫承宗之名抬高身價,其黨羽示意孫承宗在高陽為其修祠,被嚴辭拒絕。崇禎二年(1629)十月,后金兵入大安口、陷遵化城,舉朝惶恐。崇禎皇帝頒詔,讓孫承宗以原職改兼兵部尚書,駐守通州。翌年五月,一舉收復永平、遷安、灤州、遵化等失地,將后金兵盡逐關外,京城舒解為安。崇禎四年(1631)一月,再出山海關。是年八月,遭后金兵圍困,援軍貽誤戰機,守將祖大壽糧盡援絕而投降后金。承宗因此又遭彈劾,遂堅意請求辭職還鄉,在縣城南街閑居七年。崇禎九年(1636),后金改國號清,舉兵南下,欲困高陽城。孫承宗率子弟嬰城固守,清兵知城中有備,遁去。是年十一月九日,清兵再困高陽城,孫承宗在北城率家人英勇拒敵,因寡不敵眾,城破。他在北城樓遭俘,被挾至圈頭橋。清兵統領勸降,承宗不屈大罵:“少胡說八道,快些殺了我!”清將說:“從來還沒有殺閣老的劍。”于是孫承宗以弓弦自縊。他的6個兒子、11個孫子也同時戰死。崇禎十七年(1644),追贈太傅,謚“文正”(一說“文忠”)。

孫承宗作為抗擊后金(清)的軍事統帥,重用并培養了袁崇煥、馬世龍、祖大壽、滿桂等軍事將領,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一生著述甚豐,軍事著作有《車營百八扣》,文學著作有《高陽集》等,他還總纂了天啟四年(1624)《高陽縣志》。

梁炳(1572~1660)字如星。容城人。11歲能文,以聰明聞名于鄉里。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次年授鄆城縣知縣,興利除弊,多有善政。四十三年(1615),山東大饑荒,梁炳搜索倉庫,請求賑濟,勸人募捐,得谷萬余石,煮粥以食貧民,緩征以俟天時,以使百姓不致流離失所。四十四年(1616),因母喪去職,行囊空空,以致不能置辦喪事。后起用為陽信縣知縣,平息爭訟,以小戒而寓大懲,為陽信人所德。又因父喪去職。

天啟二年(1622),起補光山縣知縣,當時社會動蕩不安,警報一日數至。梁炳赴任之初,即議修繕,嚴格保甲,潔己愛人,與民休息,一切令行禁止。五年(1625),以治行征為廣西道監察御史,巡視城工。當時正值魏忠賢在朝專權,梁炳上疏多不稱旨。六年(1626),被差查刷光祿寺一年,屢次被差監禮太廟、社稷等。因病回家。

崇禎四年(1631),復起補江西道監察御史。奉命巡按貴州,值土司安氏初平、水西諸苗觀望之時,梁炳與巡撫朱燮元寬嚴相繼,完結數十年未辦的欽差要件,清理數十起不結案的盜獄,典鄉約保甲以化民,備兵餉要塞以固屯守,興學校,傳播文化。六年(1633),監察鄉試,革除以前弊端。七年(1634),奉命賑撫陜西,將救濟銀兩親授饑民,救活10多萬人。八年(1635),升潞安道參政。知府與王府相爭而縱兵,挾官錢糧,梁炳與巡撫定制度,從而使兵無嘩變。十年(1637),升山西按察使。邊防、河防,報無虛日,梁炳宿城頭與府道縣共治。十一年(1638),轉河南右布政使,管守道事。不久,遷左布政使。因前官欠200余萬,上司催補急,梁炳只得代人受過,被罰俸15級。十五年(1642),農民起義軍兩次圍攻汴(今河南開封),梁炳全力抵御,城破,梁炳退守延津。御史舉其守城功,建議授京卿銜。梁炳告辭歸鄉。逝于故鄉。

梁炳生平孤行,不結朋黨。與鄉人相處,多親近貧士,而疏遠豪富。為官不求赫赫之績,而常與民休息。做官數十年,有田不過數頃,宅第一區,儉樸無華。


鹿善繼(1575~1636)字伯順,號乾岳。定興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授戶部山東主事,與同僚袁世振起草全國鹽法,因母喪歸里。后補河南,主管遼餉。萬歷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對遼用兵為名加征田賦,此后逐年增加。鹿善繼體察民生疾苦,對此極為憤慨。遼餉告急,欲上書朝廷以帑銀補交之時,恰有廣東一部銀兩運到,則憤然主張以廣東銀改充遼餉。萬歷帝震怒,遂降職、減俸,責令補償,并外調他職,后歸故里。

泰昌元年(1620),鹿善繼恢復官職。不久,改任兵部職方主事,跟隨孫承宗閱兵,后率兵至榆關(即今山海關),孫承宗任用鹿善繼為參贊,后又擬調吏部,鹿善繼拒絕。天啟年間(1621~1627),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專斷國政排斥異己。孫承宗對此不滿,欲舉兵,魏忠賢恨之入骨,百般刁難。孫承宗終被排擠去職,鹿善繼亦隨之罷歸。

崇禎皇帝即位后,鹿善繼被召為尚寶卿,掌守寶璽、符牌、印章等事,未就職,擢太常少卿,管光祿寺丞事,后因病回家休養。崇禎九年(1636)七月,清兵圍定興,鹿善繼主動入城守衛,城陷而死。贈大理寺卿,謚“忠節”。著有《鹿忠節文稿》、《四書說明》、《無欲齋詩抄》。


楊一桂(生卒不詳)字寒質。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人。明萬歷年間進士。萬歷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97~1605)任唐縣知縣。為官清正,善理民情。萬歷二十七年(1599)夏旱,楊一桂率下素、溫家莊等沿唐河村莊村民,沿河灘開渠一道,引唐河水澆灌三莊農田千畝,獲得豐收。激發了百姓開渠引水澆地的熱情。翌年又旱,楊一桂復率唐縣、完縣(今順平)百姓萬余人開挖自西雹水引唐河水,到完縣常豐村70多里的廣利渠,一年渠成。

該渠經唐縣、完縣38個村莊,分設25閘,沿渠植柳12900株,惠及唐、完二縣農民。在開渠過程中,楊一桂親沿唐河勘察200多里,反復設計,繪制廣利渠圖說,整條渠道的勘測和幾十座閘門、涵洞的設計,用工用料的籌算,均親自操作。物料的購置、施工指揮、民工征調安排、支取物料、糧米等手續,無一不經他一人批撥調用。他采用借糧米供民工以食,購物料按受益村均攤的辦法,經保定府批準,萬歷三十年(1602)二月一日動工。于西雹水村唐河東岸筑堤取水,在建南雹水過山溝水澗時,他設計出先架木為橋,再在木橋上架渡水槽的方法,使山水行其下、渠水行其上的渡槽引水法。西城子村北開卡1000余步,用人工數萬個,開渠78里,達完縣常豐村,是年四月渠成通水,賜名廣利渠。是年秋河水瀑漲,堤壩、渡槽全部沖毀。九月又于渠首建一丈七尺石閘,加固17丈石堤至中流,又被沖毀。他再度設計,改用冬季在冰上圍土筑堤法。是年冬,冰封河后,堆土冰上十余丈高,圍成大土圈,來年春天冰消土落,再撤盡土圈內積水,晝夜在圈內施工不止。先鋪設基石15丈,石閘臺9座,分設9閘,建成后啟閉自如。并重修南雹水橋。修成后共用食米500石,物料用資72萬文,可澆唐、完二縣農田190頃。

修渠期間,楊一桂日夜不離工地,奔馳星月之下,食宿道路之旁,工程告竣時,他累得吐血6日一病不起,病愈后他惦記著工程的維修和管理。提出:“河身漸下陷不治則渠廢,渠口淤高不疏則渠廢,騰橋沖斷不修則渠廢,城子梁塌不挑則渠廢,山水沖決不補則渠廢,亂規竊水不治則渠廢”的管理議案,并為渠道用水各村制定了用水時間和管理方法。勒石立于渠首,以警后人。廣利渠成,當地百姓為感謝楊一桂修渠之恩,自動出資在縣城為其建生祠。這條廣利渠從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經清朝、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后,使用到西大洋水庫建成,1960年唐河灌渠竣工后,廣利渠主渠道才廢棄,一直使用了300多年。


施朝卿(生卒不詳)定州衛世襲指揮,任定州游擊。依慣例,州軍為春秋兩防,練兵習武,疲于奔命。朝卿奏請撫按,改革此制,請免去春防,獲準,軍士感其德。明萬歷年間(1573~1620),張守清聚黨數千人,占據五臺山。有司屢剿不克,施朝卿遣勇悍健卒10人,用計誅殺張守清,受到朝廷褒獎。萬歷二十年(1592),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統軍10萬于釜山登陸,攻陷漢城,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明朝廷以為,日本進攻朝鮮,意在圖中國,于是遣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率軍救朝鮮。施朝卿奉命帶兵士援朝渡鴨綠江。二十一年(1593)正月,中朝軍隊配合作戰,光復平壤、開城。四月,光復王京及漢江以南大片領士,日軍退守釜山。七月,明朝詔援朝兵還。師將歸國,朝鮮王李盼以明軍擊倭有功,召集諸將宴別。施朝卿以是外藩王召,竟不赴宴。施朝卿官至左都督府僉事。后以事被遣,不久,赦回鄉。游息林泉十余年。

李國木普(1585~1631)字元治,號續溪。高陽龐口村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歷任詹事學士、經筵日講官,官居朝中,粗食布衣,平易儉樸。以講書經受皇帝賞識,于天啟六年(1626)破格提拔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公。當時魏忠賢得寵,作威作福,朝廷內外許多官員爭相獻媚。

魏忠賢原籍肅寧,視國木普為同鄉,竭力拉攏以作同黨。李國木普堅持“避權術之私”,不與之交往,受到魏忠賢一伙的排擠。崇禎即位,知他有委曲求全以輔朝政之功,便予以重用,凡重大典冊均出自他手。不久,魏忠賢伏法,但株連甚眾。皇帝命他查辦有關官員,同定逆案,免出冤濫。他對皇帝說:“先帝提拔我為日講官時,曾力辭成命,時魏忠賢一伙結黨營私,凡不依附他們的人,便假借圣諭,以泄私憤。幸陛下今能削除奸佞,天下一新。回想臣曾供職臺司,一年之內,竟目睹忠奸同處,而不能挽救,自感愧無容顏當此重用,懇請罷免,以白臣心。”崇禎贊譽他“忠清端亮,誠然砥柱”,認為他可充任首輔,權衡重務,于是不改成命,他即竭力公平辦案。

原國子監監生胡煥猷,因彈劾李國木普被革職。他不但不記前嫌,反而根據其才干向朝廷舉薦,恢復其原職。是年,官左柱國、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他連上六疏申請辭官,獲準后歸鄉。在鄉下侍奉老母,并立家廟、置義倉,訪少年同窗,游白洋淀,度過幾年散居生活。逝后贈太保,謚“文敏”。著有《文敏遺集》3卷,由其子李霨整理成書,收入《四庫全書》。


李乘云(?~1641)字騰州。高陽王福村(一說于堤村)人。少時讀書,側重治世之學,留心軍事,旁及擊劍之技,故文武兼備。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任山西浮山縣令。簡練鄉勇,自成一軍,境內“草寇”斂跡。后來,李自成起義軍的一部攻打浮山縣城,李乘云率練卒迎戰,引弓射殺起義軍頭領。起義軍退兵,浮山未克。之后,李乘云又領兵增援東平等縣,解巡撫部將薛晉之困。因其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得到上司器重。崇禎十四年(1641),調任河南按察司副使,駐守禹州。是年十二月,李自成統農民起義軍10萬之眾,連克鄢陵、陳留諸地后,兵臨禹州城。李乘云率兵頑抗拒守,起義軍晝夜攻城,造云梯攀上城垛,攻克禹州,他被活捉。起義軍將其押往城外,他罵起義軍為“賊寇”,并聲稱:“我為朝廷大臣,豈能向賊而跪?”遂被起義軍亂刀殺死。皇帝聞之震悼,頒旨祭葬。高陽、禹州分別為其立祠,號“忠烈”。


王昺(生卒不詳)高陽縣城東街人。明萬歷十五年(1587)尚隆慶皇帝六女兒延慶公主為駙馬。官至太子太師,掌宗人府事。他才華出眾,但無勛貴之氣。擅詩詞創作及繪畫,名聞朝廷。當時宮廷詞臣董其昌、書畫家陶望齡都與王昺交往密切。萬歷皇帝曾贈給他《帝王實錄》及《歷代名臣奏議》,王昺熟閱而心儀之。御史劉光復因罪下獄,王昺連連上疏為他申辯,以圖解救,因而觸怒皇帝,被革職。泰昌元年(1620)八月,光宗即位,孫承宗上疏請求寬恕王昺,說“王昺誠實坦率,為人廉潔方正,這使親戚鄰里臉上都增光彩,朝廷不予重用,豈不可惜?”故得以恢復原職。高陽縣令唐紹堯,因違忤魏忠賢黨,其禍不測,王昺即與李國木普盡力申救,使其免遭迫害。王昺逝后,高陽縣城東街為其建“戚里坊”。著有《白洋詩草》、《諫草》等。


邢云路(生卒不詳)字士登,號澤宇。安肅(今徐水)龍山人。5歲時誦讀詩書,過目不忘。明萬歷八年(1580)中進士。初任山西臨汾縣令,時逢大旱,百姓饑寒交迫,奔走他鄉,他撥銀賑濟安撫災民,并繪制河圖,率眾開鑿,引水灌田數十里,旱情漸解。曾主持兵部武選,改革考場弊病,時人譽為“鏡中曹郎”。升中州僉事、陜西按察司副使。他精通天文、地理、歷法,任職期間,上書修改沿襲近300年的舊歷法,萬歷三十八年(1610),被召入京,參加改歷工作。在蘭州建造6丈高的表觀測日影,寫成《戊申立春考證》一卷,提出一回歸年長度為365242190日,和現代理論推算的精確值僅誤差0000027日,即約一年差23秒。

辭官回鄉后繼續研究歷法,深推古今,旁征博采,著有《古今律歷考》72卷,有精辟獨特的見解,校正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之誤,成為一代全書。還著有《古今律歷考》、《庚物冬至正訛》、《太一書》、《歷元元》、《七政真數》等有關天文著作,另有《澤宇集》。


王登三(生卒不詳)清苑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歷任安陽、通許知縣和兵部武選司主事、郎中,當時宦官魏忠賢竊取朝中大權,氣焰熏天,他們網羅黨羽,貪污納賄,大興冤獄,殘害忠良。不少官員依附魏黨。王登三主持正義,斷然拒絕魏黨30人經武選司謀取官職,遭毀謗貶官。后來魏黨更加橫行,滿朝震恐,獨有王登三奮然上書,歷數魏忠賢的種種罪行,“乞正典刑,以抒公憤”。崇禎皇帝即位后,偶見在民間流傳的《玉鏡新譚》一書中有當年王登三的奏折,立即賜進宮召見,深表嘉許,擢升太仆寺正卿。但終因秉性剛直,不喜歡趨炎附勢,時過兩年便又罷官。逝于故里,葬于四里營。

孫銓(生卒不詳)字次公。高陽西莊村人,孫承宗長子。由縣學恩選為國子監生肄業,授山東高苑令。在任廉能有聲,擒大盜,捍孤城,興利除害,贏得高苑縣民眾一致稱頌。崇禎十一年(1638)十一月,其父孫承宗殉節,孫銓奔喪故里,凡遇難親屬40余人均賴其辦理。孫銓于顛沛之中,草草治喪完畢,立即赴京向朝廷請求撫恤。朝廷念清兵破高陽,慘及孫氏闔門,首命優卹。但因首輔薛國觀從中阻撓,很長時間撫恤得不到落實,孫銓無奈只好叩見皇帝直陳,禮部方始題覆,國家為孫承宗按例祭葬,幸存婦孺得到了安置。

孫銓天性孝友,操行持重。居家節儉樸素,從不想被人看做是顯貴之后。但凡遇軍國大事,則帶頭倡議,即使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母親王夫人患病,他衣不解帶,親自熬湯煎藥,朝夕侍候在旁。妹妹出嫁時,暫且放棄為女兒置辦嫁妝,拿出積蓄幫助妹妹操辦婚事。其父在世時曾兩次督師薊遼,孫銓前往探望,其父部下有人向孫銓出重金行賄,以求疏通官職,孫銓嚴詞拒絕。高陽城原是土城,縣令與他商議,以磚砌城。孫銓帶頭捐磚20萬塊,縣內富賈多為應和,不久全城皆用磚裹。使者告諸朝廷,朝廷特命建坊以紀。孫銓編纂完成《高陽太傅孫文正公年譜》后,不久逝世。高陽縣和高苑都曾建名宦祠來祭祀他。


孫傳庭(1592~1643)字伯雅,一字白谷。容城人,一說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授永城知縣,后調商丘,天啟初年(1621)升吏部驗封主事。權閹魏忠賢亂政時,他上書辭官,家居多年不出。崇禎八年(1635)任驗封郎中、順天府丞。當時因朝政腐敗,災荒連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相繼起義,其中以陜西起義軍力量最大,巡撫甘崇闊不能取勝,士大夫推薦孫傳庭出任陜西巡撫。于是崇禎九年(1636)擢升僉都御史,巡撫陜西。三月到任后,開始圍剿起義軍。在周至縣黑水峪俘闖王高迎祥及總管劉哲,解送北京殺害,起義軍損失慘重。

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入侵北京,崇禎皇帝召洪承疇、孫傳庭入援。總督盧象升戰死后,孫傳庭任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督諸路援軍。兵部尚書楊嗣昌命洪承疇帶領陜軍總督薊遼軍務,孫傳庭認為陜軍棄家久留邊防,非嘩則逃,向楊陳述利弊,楊極為不滿。正值孫傳庭耳聾,請求返鄉,楊嗣昌進讒言,崇禎大怒,將孫傳庭下獄3年。崇禎十四年(1641)楊嗣昌征剿起義軍,兵敗自殺。次年,崇禎又起用孫傳庭為兵部侍郎,二月授陜西總督。當時正值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襄陽、開封,崇禎促孫傳庭出關征剿,孫傳庭以兵部尚書及督師銜再度進軍襄陽。由于官兵不滿情緒日增,嘩變于汝州,敗歸潼關。起義軍乘勝追擊,明軍潰敗,孫傳庭陣亡。著有《白谷集》6卷、《鑒勞錄》1卷。


張羅彥(?~1644)字仲美。清苑人。父張純臣,歷官署參將、神機營左副將。張羅彥中崇禎元年(1628)進士三甲第一名,授官行人,奉使旋歸鄉里。鄉郡三次遭清兵侵擾,羅彥幫助當地官員守御城池,三次立功。后遷至吏部文選郎中。楊嗣昌幾次借封疆事引用人員不當,張羅彥多次駁正。崇禎皇帝懷疑吏部行私,派廠卒經常在公署偵探,曹郎多因此被譴責,張羅彥獨無事。遷光祿少卿,因被誣陷罷官歸鄉。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農民軍進逼北京,保定府同知邵宗元召集通判王宗周及張羅彥等人商議守保定城,羅彥兄弟與宗元等歃血盟誓,決心死守。總兵官馬岱出屯蠡縣扼守要道,羅彥等糾集鄉兵3000分區防守,其兄張羅俊守東城,羅彥自守西北,弟張羅輔為游兵。國家糧食不足,羅彥兄弟出私財相助。李自成農民軍屢次遣人招降,羅彥兄弟防守益堅。農民軍攻克北京城后,保定城中人心浮動,羅彥令每人在脖子上戴上一枚崇禎錢,以表示擁戴故主之志。農民軍知張羅彥為謀主,呼其姓名,且射書勸降,羅彥不顧。

督師大學士李建泰于昌平降農民軍后,奉命到保定協助農民軍攻城,他率殘卒數百,載餉銀十余車,進入城中。農民軍攻城益急,李建泰建議先向農民軍投降。羅彥堅決反對,并親自點燃西洋大炮反擊,農民軍全力攻打,城四面被焚,李建泰副將郭中杰做義軍內應,保定城遂被攻克。張羅彥自縊而死。兄羅俊、弟羅善與羅輔等一門23口,城破后皆死。


王之仁(?~1646)保定人。曾任吳淞總兵,遷浙江定海總兵。明崇禎十五年(1642),海盜顧榮、廖二搶掠崇明,知縣守備出戰死。海盜將向江淮,斷漕餉,皇帝下詔王之仁會應撫黃希憲共同討伐,戰于高家口大安河,接連取勝。清兵攻下杭州,之仁初議迎降清軍,既而從明刑部員外郎錢肅樂之約,首先率領所部入寧波,會孫熊兵一起向西行進。

東南很久沒有發生過戰爭,百姓不知兵事,而諸軍士兵多是紈绔子弟和市井無賴,眾人既疑慮又恐懼。等到王之仁的部隊經過,卻是隊伍嚴整,眾心才安定下來。清順治二年(1645),南明遣舉人張煌言赴臺州,表迎魯王朱以海監國。朱以海稱監國于紹興,以抗清相號召。封之仁武寧侯,進寧國公。當時諸帥爭地爭餉,吵鬧不休,而敵兵臨江卻置之不問。王之仁上疏說:“起事之日,人人有直搗黃龍之志,乃一敗之后,遂以錢塘為鴻溝。天下事尚何忍言?臣今日計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部之兵沉船一戰,今日欲死,猶戰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

順治三年(1646)三月,王之仁率水軍在錢塘江上大敗清軍,乘勝進圍杭州,不克,遂還。六月,南明各路軍都潰散了,諸將也都逃了,只有王之仁一軍還在,將由江入海。張國維與王之仁商議抽兵5000分守各營,王之仁流著眼淚說:“壞天下事者,方國安也。敵兵數萬屯北岸,倏然而渡,孤軍何以迎敵?惟一死而已!”于是載著妻妾、二子、幼女、諸孫沉于水中,而他捧所奉敕印,北面再拜,投于水中,張開旗幟,渡海至松江。清兵以為他是來投降的,護送至金陵(今江蘇南京),他峨冠大袖,坐著肩輿入城,從容去見洪承疇,說:“身為大帥,不欲暝死洪濤中,當畢于明處。”洪承疇讓他剃發,他不從,而且大罵:“先帝設十三壇祭奠你,難道是祭狗嗎?”洪承疇惱羞成怒,殺死王之仁。


王孫蕃(生卒不詳)字三慈,號生洲。雄縣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舉人,天啟六年(1626)授北京昌平學正。昌平總兵委托他發放4營兵餉。當時明朝軍中腐敗,克扣軍餉習以為常。王孫蕃卻想革除弊端,按數發放。而監操營弁仍然依舊例克扣餉銀,并給王孫蕃送去。他見后大怒,責令立即退回。明熹宗時,魏忠賢閹黨專權,他不附閹黨。崇禎初年(1628),閹黨被翦除,王孫蕃升山東濟寧知州,濟寧位處運河咽喉。但因運河多年失修,漕運困難,船工苦不堪言。他到任后馬上組織挖河筑堤,疏導漕運,專心治河。

當時濟寧有一西庫,存有9省上繳的治河工錢上千緡。此錢出入時照例有十分之一的私利是留給知州的,王孫蕃認為此是陋習,應該革除,他用這筆錢買漕米近萬石。當時正值明末變亂時期,地方不寧,為保一方平安,他選拔訓練城鄉青壯年3萬人,編成7營兵士,還修城池,挖護城河,保持當地社會穩定。崇禎七年(1634)因政績卓著,被推薦任南京陜西道御史。兩疏彈劾監軍太監劉元斌的罪惡,使劉元斌因罪誅殺。

王孫蕃曾奉命巡視南京,清理庫中虛冒糧食。北京淪陷后,崇禎皇帝自殺,明王朝由福王監國,王孫蕃授江西巡撫,隨后升僉都御史,任御史3年間,上奏疏50道。明亡后,隱居山林,著書立說,鉆研《易經》,自號“居易道人”。年82去世。

梁以樟(1608~1665)字公狄,號鷦林。清苑人。與其兄以棻、弟以桂,都知名于世,當時號“三梁”。而以樟更加出眾,8歲在家塾讀書時,墻壁開裂,他作《壁裂歌》:“壁猛裂,龍驚出。”見者都十分驚奇。16歲補弟子員,受到左光斗的賞識。

明崇禎十二年(1639)鄉試第一,第二年中進士。命試騎射,進士都是書生,沒有練習過,只有梁以樟躍馬彎弓,連發三箭,箭靶應聲而破,觀者為之驚嘆。授河南太康知縣。當時正值明末,朝政腐敗,加之河南旱蝗災相加,百姓無法生活,以至人相食,起義此伏彼起,四處劫掠的小股武裝比比皆是。不少人認為梁以樟去上任是危險的,只有僉都御史史可法認為他有經世的才略,勸他去赴行。到任后,練鄉勇,修城堡,嚴保甲,招募敢死士,用半年時間剿平境內的幾十個打家劫舍的小股武裝。他奉調商丘,當時李自成攻開封,未能攻破,于是東攻歸德府(治今河南商丘)。梁以樟率軍民守城血戰三晝夜,城被攻破,梁以樟妻張氏率家人30口自焚死。梁以樟也受重傷,昏死于亂尸之中,蘇醒后被商民救出,逃至安徽。他曾數次上書南明小朝廷,建議始終得不到回應,他憂憤成疾。史可法薦舉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揚州陷于清兵,史可法被殺。以樟遂與兄以棻隱居寶應的葭湖,買田數十畝,躬耕自給。

清初,召用明臣,梁以樟才37歲,朝廷權貴致書勸他入清為官,他不赴。自筑一室,取名“忍冬軒”,每天與孫爾靜等在內講學,與當地名士相過從。晚年與喬出塵、陳鈺、朱克生、劉中柱結成文字社。逝后,鄉人王潔、王源兄弟集其理學、經濟諸書及詩、古文合為一編,稱《梁鷦林先生全書》,傳世的僅有《卬否詩集》。


王正中(?~1667)字仲扌為。保定人,王之仁的侄子。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游歷至高唐州,正值清兵南下,轉運銀杠也避入高唐。清軍包圍了高唐,知州認為銀杠早晚都是敵人的,不如獻給敵軍,以免一州男女老少遭屠殺,王正中在議定書上簽了字。清兵退后,他因此事入獄,數年后才出獄,知長興縣。浙西失守后,避地紹興。南明魯王到紹興后,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知余姚。余姚當紹寧山海沖要之地,軍將往來剽掠搶奪。王正中設兵彈壓,約束各營取餉必須經縣,否則以盜論。

總兵陳梧敗于嘉興,渡海擄掠百姓,正中派兵打他。百姓也奮起殺了陳梧,朝議歸罪正中。黃宗羲力爭陳梧被殺是因為惹起眾怒,正中沒有罪,才沒給他定罪。此后王正中又用各種方式平息了幾場亂兵騷擾,使余姚免除大禍,百姓感恩戴德,視他如父母。擢升監察御史。王正中短小敏捷干練,勇于任事,而采取的措施也很得當。他曾在獄中隨福建人柯仲炯學星象,數年后通天官、律呂、星象、壬遁等。他喜歡讀經世致用的書,曾受學于著名學者黃宗羲。黃宗羲曾贊嘆:“傳吾絕學者,仲扌為一人耳。”明朝滅亡后,他避居山中,與一批明遺民共往來,以種田行醫為生。著有《周易注》、《律書詳注》等。

(編輯:保定方志)
  • 上一篇:金、元
  • 下一篇:已經沒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锡林浩特市| 昌乐县| 广元市| 永定县| 东光县| 平江县| 定日县| 肇州县| 溆浦县| 渭南市| 吉木萨尔县| 灵寿县| 右玉县| 吕梁市| 石楼县| 关岭| 南和县| 沈阳市| 平乡县| 张家口市| 江山市| 土默特右旗| 利辛县| 彩票| 饶平县| 辰溪县| 永年县| 名山县| 将乐县| 花莲县| 吉水县| 达州市| 额尔古纳市| 民勤县| 武汉市| 周至县| 二连浩特市| 城口县| 静宁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