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1032~1085)字伯淳。祖籍博野程委村,徙居河南洛陽。父珦曾為黃陂尉、太中大夫。顥舉進士調鄠(今陜西戶縣)、上元(今江蘇南京)主簿。升為晉城縣令,在縣三年,政績卓著。北宋熙寧元年(1068)任監察御史。常對身邊人講:務以誠意感悟皇帝,常勸皇帝“要防患于未然,不要輕視天下士”。神宗高興地接受勸誠。任監察御史9個月,數論時政,乞去言職。哲宗召為宗正丞,未上任而卒。
程顥天資過人,自十五六歲時與弟程頤師從于周敦頤,成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夫子”。在洛陽講學十多年,弟子有“如坐春風”之喻,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知識、真理的來源,只是內在于人的心中,不可外求。學以“識仁”為主,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者仁也。他與程頤的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為南宋朱熹繼承和發展。
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收入《二程全書》。程顥去世后,士大夫為之哀傷,宰相文彥博題其墓“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朝廷賜謚“純公”,淳祐元年(1241)封為河南伯,從祀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