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珪(1460~1516)字邦瑞,號北潭。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進士,改庶吉士。弘治年間(1488~1505)授編修,不久兼司經局校書。參與修成《大明會典》后,遷左中允。武宗即位,以東宮恩遷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當時詞臣不依附宦官劉瑾者,均遭到劉瑾的報復。說《會典》成于劉健等,浪費很多錢財,把傅珪降為修撰。不久因修《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1511),遷禮部尚書。原來禮部比其他部事務較少,自傅珪任禮部尚書后,上奏章多了起來。
武宗信佛,自稱“大慶法王”,將良田百頃撥為法王下院,廣養眾僧。皇帝降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是一樣的。傅珪佯裝不知,上奏說:“誰是大慶法王?竟敢與皇帝并書,大不敬。”八年(1513)五月四川遭災,他上言直陳時弊10事,語多斥權貴佞幸。傅珪平常好像很木訥,可是每臨大事,都堅毅果敢,不向人屈服,最終因此觸犯權貴佞幸而罷官。當時戶部尚書孫交也以守正觸犯權貴,于是那些權貴佞幸就找個借口假傳圣旨,令2人退休。傅珪退休3年后,御史盧雍稱傅珪在位時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每天生活都是問題,請求給他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稱傅珪剛直忠讜,應當起用。吏部請示按盧雍所說辦,卻沒有報給皇帝,恰在此時傅珪去世。嘉靖元年(1522)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