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全縣開展農業生產合作化,興修水利,推廣化肥,改良土壤,改進農機具,使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改革開放以來,全縣農業得到快速發展。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7073萬元,是1949年的5.1倍。畝產皮棉由1949年的15公斤增加到39公斤。林業覆蓋率由1949年的3.5%提高到11.6%,果園面積由1949年的9畝發展到2.48萬畝。工業生產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逐步提高,到改革開放后的迅猛發展。1990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766家,總產值達到2650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0.8%。形成以建材、造紙、食品、紡織、化工行業為主的多門類工業結構,主要工業產品300多種,獲省(部)、市優產品20余項。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在被國家確定為“雪桃之鄉”、“磨盤柿之鄉”、“草莓基地縣”的基礎上,調整轉型,提速發展,先后成功舉辦了5屆“柿子節”,10屆“全國滑翔傘邀請賽”、華北航空節、保定旅游健身節等活動,提升了縣域經濟的實力、活力、競爭力。2007年先后有天威華克、中能風電、清華鋰電、恒研機電等一批大型工業項目竣工投產、開工建設;昊宇奶牛養殖基地、中天萬頭豬場、糯玉米加工等一批農業項目也相繼開工投產。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458062萬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61224萬元,工業總產值707312萬元,財政收入26961萬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1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