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定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較短的時間內,把一個戰亂、破敗、貧窮、落后的舊定州,初步建成了一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新定州。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定州經濟和社會各業充滿生機和活力。1993年,全市糧油總產分別跨入全國百強之列,被國家確定為小麥、棉花、花生、草莓、蔬菜、瘦肉型豬、速生豐產林七大商品生產基地。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1998年,全市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2000年,蔬菜、林果、畜牧三大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被省政府確定為農業產業化示范市,并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確定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200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一產業增加值,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跨越。
定州市實施工業立市、開放強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城市帶動“五大戰略”,建設了化構,戶戶機杼”,史有“定州富豪何明遠,家有綾機五百張”的記載。汽車、能源、煤化工、乳品、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特色產業“六大基地”,加快構筑“一城、三區、四鎮”發展格局。國華定洲電廠、長安汽車、伊利液態奶、旭陽焦化等項目建成投產,推動了定州經濟的發展。建成了綜合及專業市場93處,其中西城蔬菜、橋頭鋼網、高蓬布匹、中山工業品、流駝莊花生、地道橋鋼材六大專業市場年交易額均超億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成了以中山路、清風街為主軸的八縱四橫棋盤式道路格局,初步形成了城市路網、電網、水網、氣網、熱網、信息網、程控電話、有線電視8大基礎性配套工程。
突出定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特色,發展旅游經濟,聘請高層次專家,調研、編制定州文化名城保護和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了河北文博園、中山公園等景觀。開發和利用定州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編纂出版定州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定州簡史》、《定州風物志》、《蘇東坡與定州》、《中山文化縱覽》、《定州歷史名人圖譜》等。2007年,定州市被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榮膺“環渤海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榜首,城市化率跨入全省縣市3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