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娟(1896~1987)女。娘家容城孫村,夫家小先王村。丈夫呂瑞玢,家境貧苦。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生性剛強果敢的劉大娟,帶領丈夫和三個孩子,挖地道、送情報、站崗放哨、護理傷病員、籌糧物支前。她家成為堅強的“堡壘戶”。她對共產黨、八路軍干部無限親切,干部戰士對她無比敬重,一致稱她“大媽”。這充滿深情厚意的官稱大媽,因為戰斗的需要,逐漸變成了“關大媽”(官大媽)。
自1938年起,在“關大媽”家吃住休養“打掩護”的干部戰士不計其數,其中有十分區的黨政軍領導,還有一批知名的文藝工作者。在她經歷的斗爭歲月中,既有大智大勇和日偽軍的遭遇周旋,也有機警巧妙擺脫漢奸化險為夷。面對時時會有犧牲,她招回在北平(今北京)學徒的長子,送他參軍進了十分區兵工廠。為掩護傷員,在危急時刻,她背起傷員鉆進地道,卻不顧女兒險遭敵手。風雪夜她讓丈夫趕上耕牛,拖了樹枝去掩蓋八路軍留下的腳印。敵人圍村,她讓女兒裝做打野菜,去青紗帳給戰士們送飯報信。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出席晉察冀邊區在阜平召開的第二次英模會,被授予“擁軍模范”獎章。在這次會上,她認識了魏巍,又結隊回到縣里,并在此后共同的戰斗中,結下深厚情誼。后來,“關大媽”成為魏巍長篇小說《東方》中塑造的英雄楊大媽的原型。日本投降后,“關大媽”繼續投身解放戰爭。1948年,國民黨武裝“還鄉團”,燒毀了“關大媽”的房屋和全部家當,她一家不得不隨軍轉戰。
新中國成立后,“關大媽”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謝絕了不少干部邀其進城的好意,與鄉親們一起勞動,始終保持了革命者和共產黨員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