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尊三(1892~1968)幼名九如,別名于家璧,藝名金才。唐縣東岳口村人。幼年拜西河大鼓名家房英魁為師學說西河大鼓,學成后曾到天津、濟南、黃河以北及大西北闖蕩,以說《隋唐》、《楊家將》、《岳飛傳》、《西廂記》等傳統鼓詞馳名。
1937年秋他正在大同市說書時,聽到八路軍已開到唐縣抗日的消息,步行500多里回到家鄉,毅然參加了抗日工作,將抗日英模事跡編成鼓詞為抗日軍民義務演唱,還經常到日偽據點附近演出。后調到晉察冀軍區專職編寫抗日鼓詞。他編寫的《大戰平型關》、《保衛大武漢》、《論持久戰》等演出后深受軍民歡迎。尤其他編創的《保衛大武漢》,經他表演神情并茂,氣壯山河,非常鼓舞人心,邊區軍民送他“大武漢”的綽號。此后創作和演出了《晉察冀的小姑娘》、《親骨肉》、《大戰神仙山》、《英雄兒女于桂香》、《皖南事變》、《王若飛》、《清風店殲滅戰》、《反內戰》等新鼓詞。1949年7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周揚在《關于解放區文藝運動》的報告中,稱王尊三是華北民間藝人代表,會上他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王尊三先后擔任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主任、中國曲藝研究會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等職,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他陸續改編整理了200萬字的曲藝作品,主要有《兩情愿》、《李三元做飯》、《一對明星》、《孟姜女》、《閻家灘》、《美猴王》、《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新兒女英雄傳》、《活人塘》、《穆桂英指路》、《游西湖》、《認親戚》等。
1988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王尊三曲藝選》,收錄他的40篇作品和文章,作者羅揚在序言中說:“尊三同志一生經歷的道路是曲折的,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由一個普通藝人,錘煉成黨的文藝戰士,并做出寶貴貢獻。”1988年,唐縣人民政府為王尊三立碑,以示紀念。曲藝家劉蘭芳、牛群等20余人特地到唐縣參加了王尊三立碑奠基,并為其義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