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封(1900~1980)字洛村。高陽河西村人。11歲入保定高等師范附小。13歲入保定育德中學。1917年入北京大學預備班,1919年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23年畢業。從1926年開始,輾轉于礦業和地質調查部門,對工礦事業和地質礦產調查研究進行了廣泛實踐。1929年至1935年,先后編寫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中國礦業紀要》,收錄了全國208個礦區、43個礦種,包括煤、鐵、石油、金屬、非金屬等礦產的情況,基本勾畫出當時全國礦產資源的分布。1937年出版《黃河志·地質志略》,敘述了秦嶺以北、陰山以南黃河流域的地貌、地層、構造和礦產等情況,是治理、開發黃河流域的珍貴資料。
1946年率隊調查了長江三峽的水庫壩址問題,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此類地質勘察。1950年組織和參加了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東北地質礦產調查,為恢復與發展東北地區鋼鐵基地和其他工礦業的資源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1955年領導并參加了西北石油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不僅我國西部中新生代巨厚的陸相沉積盆地有油田,我國西南和東北中、新生代凹陷也很有生油前景”的見解,促成了大慶油田和東部其他油田的發現。1960年與其他專家共同領導調查我國各地的鈾礦,進行了成礦理論研究,推動了鈾礦事業的發展。他還承擔和領導了核試驗場的地質工作。
侯德封積極參加組建地質工作機構和主持地質科學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籌建并領導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為創新和發展我國地質科學,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在理論探索方面,開創中國地球化學和核子地質學新領域,推動了陸相生油理論以及沉積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的發展。1978年,他提出的核子地質學說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論著有《中國礦業紀要》(第三、四、五卷)、《從地層觀點對中國錳、鐵等礦產的尋找提供幾點意見》、《關于陸相沉積盆地石油地質的一些問題》、《核子地球化學》、《金屬成礦論》、《金屬成礦各論》、《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等。他先后當選為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