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慕文(1912~1981)原名劉法周,別名劉希光、雨流。完縣(今順平)寨子村人。1930年參加五里崗暴動。經堂兄劉秀峰介紹,1937年8月參加革命,到阜平縣干部學校學習,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從干校學習結業,分配到中共完縣第四區委任宣傳委員兼區政府民政助理。1939年3月到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黨校學習。1939年底學習結束后,先后任阜平縣龍泉關區分區委書記、王快區區長。1941年10月調到山東工作,在山東戰時動員委員會民政部任民政干事。1942年5月到山東濱海區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任民政科長。1944年2月到濱海區蘆山縣任縣長兼參議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中央決定抽調干部和部隊挺進東北。1945年10月被分配到遼東省桓仁縣任縣委書記。在中共寬甸中心縣委領導下,主要從事接收敵偽政權、組建縣民主政府、宣傳動員群眾、建立和擴大人民武裝等工作。1946年8月調任復縣縣委書記。1946年9月26日,復縣縣委機關撤出瓦房店,轉入農村開展游擊戰爭。1947年4月率領縣委機關在一次行動中被敵人包圍,突圍中負傷,7月,傷愈后調任遼南第五專署秘書長。1948年2月,在中共遼南五地委任地委委員,主要負責部隊的軍需供應及支前工作。
1949年3月調任遼陽市市長。從了解和熟悉城市入手,深入調查研究;依靠遼陽市的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團結各界人士,集思廣益,組建各級政權組織,醫治戰爭創傷;肅清潛伏特務和國民黨殘余勢力,鎮壓反革命,恢復整頓城市秩序;貫徹黨的民族工商業政策,組織工商企業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努力摸索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的經驗。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地處抗美援朝總后方基地前沿的遼陽市接受了修建遼陽空軍機場、公路、營房、倉庫等任務。遼陽市緊急動員,成立了以劉慕文兼主任的工程指導委員會,抽調全市80%的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基建隊伍。僅用17天就完成了擴建飛機場跑道的任務。并于9月份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全部修建任務。
1953年5月任遼東省林業廳廳長。1954年任國家有色金屬局第一建筑公司經理。1955年任沈陽冶煉廠廠長。1962年底任錦州市市長。當時剛剛度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城市居民生活還很困難。劉慕文上任后下決心抓了城市副食供應問題。到1964年,錦州郊區蔬菜生產有了較快發展,使錦州市以蔬菜為主的副食供應狀況很快得到好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到沖擊,全家下放到農村勞動。1974年4月調回錦州市擔任建委主任。
1977年任錦州市革委會副主任,后任中共錦州市委副書記。1980年8月下旬在錦州市第八次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1981年3月10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