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光(1902~1931)原名萬錫紱,字季璽。寧夏固原人。1922年到北洋軍閥吳佩孚辦的洛陽講武堂學習軍事。此時講武堂內已有共產黨的活動,赫光在進步同學的幫助下,閱讀了馬列主義書籍和革命刊物,開始向往共產主義。1924年講武堂畢業后,被吳佩孚任命為直屬機槍連連長,后又提升為迫擊炮營營長。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部在秦皇島被奉軍包圍,赫光從戰場上脫險,年底由天津回家鄉。
1925年6月,赫光辭別父親和妻子離家,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豫陜特委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冬,受中央軍委的派遣,同苗廣義、劉明德、浦子華等10多名黨員到安徽阜陽,進入國民黨四十七軍高桂滋部開展兵運工作,被任命為軍部參謀。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很多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慘遭殺害,大革命進入低潮。赫光隱蔽較好,被留下來作為負責人之一。他與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取得聯系后,在皖北特委的積極協助下,發展了一批黨員,使黨在四十七軍的力量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928年,高桂滋部奉命由阜陽向東進發。赫光等人征得皖北特委同意,準備在金鄉縣羊山集舉行兵變。但因組織不夠,未能成功。黨組織在總結這次失敗教訓時認為:要想兵變成功,必須要由共產黨員取得部隊的實際指揮權。于是,赫光千方百計離開軍部,當了一名營長。
1931年7月,赫光參與組織領導了“平定兵變”,高桂滋部一團全部和三團一部脫離了國民黨軍隊。起義部隊開到盂縣進行了整編,宣布為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選舉赫光為軍長,谷雄一任政委。整編后,按計劃于7月18日開進阜平縣城,進行整頓訓練。紅軍進城后,首先貼出了安民告示,明確宣布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幫助窮人翻身求解放的部隊。群眾見紅軍態度和藹、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逃走的都陸續回到了縣城。紅軍進城第二天,就打開了監獄,釋放了所有被國民黨政府關押的無辜群眾。經過宣傳發動,部隊于7月26日召開了軍民大會,到會的各界代表和群眾有1000多人,縣城周圍村莊的農民也成群結隊趕來開會,會議宣布成立阜平蘇維埃政府,選舉了主席和委員。蘇維埃政府相繼組織了農會、赤衛隊和少先隊,開辦了小學校,許多窮人的孩子上了學。在農會的協助下,政府派人到縣城附近農村進行調查,準備發動農民平分土地。紅二十四軍和阜平蘇維埃政府受到勞苦群眾的擁護,十幾天內就有五六百人要求參加紅軍。
紅二十四軍的建立,特別是阜平蘇維埃政府的出現,使國民黨政府異常恐慌,急欲剿滅和鎮壓。由軍閥石友三殘部改編為東北軍的沈克,帶著一個師到曲陽,并派兩個旅開往阜平縣王快鎮,散布“走投無路向往紅軍”的謊言,隨后派代表到阜平縣城向紅軍請降。紅軍主要領導人因對敵人的陰謀估計不足,接受了沈部的邀請,于8月9日由政委谷雄一、副軍長竇宗融等帶領民夫到王快犒軍,當即被沈部扣押,后被解往北平(今北京),關押在“陸??哲娝玖畈啃袪I軍法處”,8月底遭殺害。8月10日,沈克部一個旅又從王快到距阜平縣城只有8里的法華村。8月11日,軍長赫光、政治部主任劉子祥等到法華村“受降”,慘遭殺害。
1960年,赫光骨灰安放于阜平縣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