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研究中心和何明清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現(xiàn)場
2018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81周年之際,上午10時30分,保定市區(qū)防空警報試鳴結束后,以發(fā)掘研究方大曾、何明清及抗戰(zhàn)記者、報人史跡、國際友人和傳承抗戰(zhàn)精神為宗旨的方大曾研究中心和何明清研究中心同時在保定成立。中國記協(xié)國內部主任殷陸君,保定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地方志指導委員會主任馬譽峰、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jiān)馮雪松,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張艷麗,河北省記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張魁星,攝影史學家陳申,保定市人民政府秘書長王保輝,方大曾研究中心主任孫進柱,方大曾親屬張在璇,部分攝影史、新聞史專家及中央民族大學的師生代表等出席成立儀式暨學術座談會?;顒佑杀6ㄊ腥嗣裾泵貢L張墀主持,殷陸君和馬譽峰為方大曾研究中心和何明清研究中心揭牌。
保定是“七七事變”現(xiàn)場報道第一人方大曾的失蹤地,也是他和范長江、陸詒、孟秋江、邱溪映等新聞人,抗戰(zhàn)初期戰(zhàn)地采訪的中轉站。在此,方大曾完成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由保定向北去》等多篇報道,并向外傳遞了大量拍自前線的照片,這些作品體現(xiàn)了抗日軍民抵御外侮、敵愾同仇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士氣和斗志,也保存了許多拍自第一現(xiàn)場的珍貴畫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為中國攝影史和中國新聞史戰(zhàn)地報道譜寫了重要篇章。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在保定寫完戰(zhàn)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后,由蠡縣寄出,此后再無消息,失蹤至今已經81年。
1999年,時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陳申的一紙傳真,開啟了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的尋找方大曾之旅,2000年,他通過在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等地的尋訪,拍攝完成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又通過十多年的資料考證、尋訪研究和田野調查,陸續(xù)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方大曾:遺落與重拾》《解讀方大曾》等專著,并倡建方大曾紀念室,發(fā)起“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殷陸君(右)和馬譽峰(左)為方大曾研究中心和何明清研究中心揭牌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先生為研究中心題匾,并發(fā)賀詞稱:“‘方大曾研究中心’的成立,將促進方大曾這位中國新聞史上,特別是中國新聞攝影史上杰出人物的深入研究和發(fā)展,宣傳他的業(yè)績,弘揚他的精神,肯定他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愛國的新聞事業(yè)的貢獻,蒐集和庋藏這位杰出歷史人物的相關文物和資料,推動這個杰出的歷史人物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使他的英名彪炳于史冊,永垂無疆之休!”
何明清紀念室雖然建立時間不長,但也已引起各方面關注,特別是國際友人的贊譽,中國工合國際主席柯馬凱兩次參加在這里舉辦的活動。工合國際副主席、新中友協(xié)會長榮大偉參觀何明清紀念室后,在拜訪馬譽峰主任時,代表新中友好協(xié)會和工合國際感謝保定市為凱瑟琳?霍爾建立紀念室,表示這個“窗口”已經受到新西蘭各有關方面的積極關注和響應。
大家認為,方大曾及抗戰(zhàn)記者、報人為我們留下的遺產是豐厚的,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如何傳承和弘揚?行動是最好的方式。在當下,書寫歷史不再是書齋里的革命,要利用現(xiàn)代的手段,潛心求證,立體表達,使學術成果不是躺在論文集上,而是通過傳播影響力,公眾化、社會化,與時代同頻共振。方大曾研究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對于該歷史人物及相關研究進入了新階段。
方大曾研究中心和何明清研究中心由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成立。兩個研究中心成立后,將進一步收集相關資料,依托方志館資源開展地方文化、特別是保定抗戰(zhàn)文化、抗戰(zhàn)報人和國際友好人士的研究,擴大保定市歷史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加強對外聯(lián)絡。聯(lián)合市內外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研究工作。使其成為宣傳保定歷史文化的陣地、展示保定優(yōu)秀地方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