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腹里”
蒙元時期,中國進入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中后期。在蒙古、元軍南下滅金、滅南宋的戰爭中,保定一帶的世族大姓立下汗馬功勞,如定興張柔家族,張柔帶蒙古兵滅金,張柔之子張弘范則帶元兵滅南宋,圍繞張氏形成一個頗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張柔主持重建因戰火而荒廢的保州城,并在保州城建萬卷樓,將南下所掠的圖書檔案收藏其中,在其周圍聚集了一批名士,如元好問、郝經、王鶚等。
元朝在行政區劃上實行行省制,保州一帶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太宗八年(1236年),改涿州為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仍設中山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易州的易縣、淶水、定興,雄州的歸信、容城、新城,祁州的蒲陰、深澤、束鹿(今石家莊辛集市),安州的葛城(至元二年廢安州,并省葛城、渥城二縣,安州及葛城并入高陽,渥城并入歸信為新安鎮,至元九年復置安州及葛城、渥城縣,渥城改名新安),并轄完州(初復永平縣,旋又復完州)、遂州、安肅州和清苑、滿城、慶都、新安、唐縣、曲陽、行唐、博野(至元三年,博野縣東境入蠡州,西境入蒲陰縣,三十一年,析蒲陰縣東境復置博野縣)。還有屬大都路的涿州,中山府的安喜,真定路的阜平、蠡州(至元年間屬保定路),上都路的飛狐。
明代建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保定路改為保定府,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1369年)屬北平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又把行省制改設為承宣布政使司,保定府隸屬于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建文四年(1402年),經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得皇權,于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了向北平一帶遷民的舉動,而且進行遷都北平的營建和準備。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保定成為京南屏障,號為“北京南大門”。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保定設保定副總兵,后改為參將。正德九年(1514年)為分守副總兵。嘉靖二十年(1541年)設鎮守保定總兵官。保定總兵官為一品官,統轄軍事區除保定府外,還有正定府,有較高的位置。
明代中期,由于邊備不修,蒙古瓦剌部和韃靼部先后崛起,不時內犯。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親征,北伐宣化、大同,在懷來土木堡遭到瓦剌軍圍攻,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十月,瓦剌部以送還英宗為名,破紫荊關,進圍京師。此后百余年,蒙古軍不斷向長城內侵犯。保定的戰略防御地位日益重要,遂重修保定城,改土城為磚城,同時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區修筑內長城,在紫荊、倒馬、龍泉關等修建關城,建墩臺城堡。
在行政區劃上,保定府直隸于京師,通稱北直隸。保定府轄易州的易縣、淶水,安州的新安、高陽,祁州的安國、深澤、束鹿,直轄新城、雄縣(洪武二年撤歸信縣入雄州,七年四月降州為縣)、容城、定興、安肅(洪武元年遂州降為縣,次年安肅州降為縣,八年二月,遂城縣并入安肅縣)、清苑、滿城、完縣(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唐縣、慶都、博野、蠡縣(洪武八年正月降州為縣)。屬今保定轄區的還有大同府蔚州的廣昌(洪武初年改飛狐為廣昌),順天府的涿州,真定府的阜平和定州,以及定州的安喜(洪武三年省入定州)、曲陽。
直隸省會
清朝建立后,以保定等八府為直隸省。順治元年(1644年)頒布“圈地令”,主要在直隸八府和長城附近圈地,作為“旗地”,除一部分分給八旗官兵外,其余劃為滿洲貴族的莊田,部分旗人在這一帶落了戶。有的縣被圈占土地達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九十,無地可耕的農民有的逃往南方,有的流亡口外,也有的淪為滿洲貴族或八旗旗丁的莊客,部分農民則被強迫“投充”到旗莊下成為莊丁。至康熙八年(1669年),為緩和因圈地而引起的社會矛盾,才下令停止圈地。
保定的政治地位從清初進一步提升,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成為直隸省省會。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后,列強紛紛侵入中國,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除割去大片領土外,還要付出巨額賠款,清政府以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敲骨吸髓,壓榨百姓,償還賠款。帝國主義的入侵,也使傳統經濟遭到沖擊,人民流離失所,在光緒年間爆發了大規模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1900年6月19日)廷議,決策用拳排外。于是主撫義和團的廷雍升直隸布政使,知府沈家本升按察使。保定義和團更加活躍,紛紛建立拳場,不數日,大的拳場增至十余處,四座城門改由義和團把守,保定城關的不少廟宇和公產為團鋪使用,各寺廟多為拳場。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為了追剿義和團并給清廷施加更大壓力,由京、津分水陸向保定進軍。英、法、德、意四國軍隊于閏八月二十三日(10月16日)到達保定。侵略聯軍在保定設聯軍公所,并組織軍法處,并在直隸總督署大堂會審護理直隸總督廷雍、城守尉奎恒、淮軍統領王占魁,以他們3人縱容義和團殺外國傳教士、燒洋房為罪名,綁赴保定南城鳳凰臺斬首,并將頭顱懸于高桿示眾,將道員譚文煥解至天津殺害。義和團在侵略軍與清軍共同圍剿下,最終失敗。
保定府清初轄3州17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屬易州升直隸州,領淶水、廣昌縣,深澤縣屬定州,道光十二年(1832年)新安并入安州。光緒年間,保定府轄2州:祁州、安州,14縣: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博野、望都、容城、完縣、蠡縣、雄縣、高陽、束鹿,曲陽縣屬定州,阜平縣屬正定府,涿州屬順天府。
北方次政治中心
由于清王朝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運動,已經喪失人心。中國的有識之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保定是新舊思想交鋒、激蕩的地方,成為北方辛亥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革命思潮首先在學校間傳播,直隸高等學堂學生吳越等創辦《直隸白話報》,宣傳新思想。陳幼云在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在保定發展同盟會員。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組織成立“共和會”。一時間進步團體如云而生,成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他們策劃了多起革命行動,盡管最終都遭鎮壓而失敗,但也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軍閥的反動統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革命斗爭。
北洋政府時期,保定為直系軍閥的大本營。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系軍閥左右著大半個中國的局勢,控制著北洋政府,涉及全國的軍政要事均聽命于直系軍閥曹錕,直皖戰爭、第一、二次直奉戰爭、晉奉戰爭都與保定有關,或主戰場在保定。
隨著鄧中夏等人在保定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共保定地方組織建立,保定又成為冀中地區革命運動的中心,保定黨組織領導各界的革命斗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領導和發動了女二師學潮、完縣五里崗暴動、保定師范學潮、高蠡暴動等革命斗爭,在北方產生了重要影響。
民國建立后,保定仍屬直隸省。1913年2月,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天津,撤保定府,隨即在保定設范陽觀察使(俗稱道),轄原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定、深三州共40個縣。涿州1913年改涿縣,屬順天府。1914年改范陽觀察使為保定道。1913年安肅縣改徐水縣,安州改安縣,與新安縣合并稱安新縣,祁州改祁縣,定州改定縣。1914年祁縣改安國縣,廣昌縣改淶源縣。
1928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廢道及京兆區,保定道撤銷,各縣直隸于省。1935年6月,河北省會遷至保定。1937年3月,全省設立17個行政督察區,今轄區分屬第一、二、五、六、十、十二督察區,第一督察區駐保定,轄清苑、安新、徐水、滿城、唐縣、完縣、望都7縣。二區有定興、新城、容城、易縣、淶水、淶源、涿縣,五區有雄縣,六區有高陽,十區有安國、博野、蠡縣,十一區有定縣、曲陽、阜平。
民族解放的曙光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侵華日軍向華北大舉進攻。7月29日,北平淪陷。當日,國民政府兩次召開特別會議,決定設保定行營。為抗擊由平漢線南下的日軍,8月19日,國民黨軍高級指揮官在保定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在保定、漕河一線與日軍作戰。為促使國民黨軍聯合抗戰,9月16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八路軍代表彭德懷抵達保定,與保定駐軍指揮官就華北抗戰、協同作戰問題進行了談判。周恩來還會見了中共保屬特委領導,就堅持抗戰問題作了指示。9月24日,保定淪陷。
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隨八路軍總部南下,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領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等約3000人,留守五臺地區,創建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晉察冀軍區在五臺成立,聶榮臻任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延杰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13日,軍區決定下設4個軍分區。不久,中共晉察冀省委在阜平成立,黃敬任省委書記。11月18日,晉察冀軍區機關由五臺移駐阜平,接著打退了2萬余日偽軍的“八路圍攻”,在敵后站穩了腳跟。
為開辟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保東、保南兩特委合并為中共保屬省委。中共中央派孟慶山到冀中,任保屬省委軍事委員,在高陽、蠡縣、安新一帶組織抗日武裝。同時,中共地下黨員呂正操率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六九一團脫離南退的國民黨軍隊回師北上抗日,并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從10月底至12月初,在中共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摧毀了安國等縣的偽組織,建立了抗日政權,攻占高陽城,與保屬省委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會合,打開了冀中平原地區的抗日局面。12月,呂正操率人民自衛軍赴冀西晉察冀軍區整訓,冀中抗日武裝統編為河北游擊軍,孟慶山任司令員。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縣城召開,以民主選舉方式產生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政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政權,他的成立使全邊區政權系統、政策法令得到了統一。1938年4月,中共晉察冀省委召開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確定了邊區黨的工作方針。8月1日,晉察冀省委改為中共晉察冀區黨委,劉瀾濤任書記。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區召開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決定統一冀中區黨、政、軍的領導。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并成立冀中軍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縣城成立,彭真任書記,聶榮臻、程子華、關向應任委員。3月,分局遷往阜平縣易家莊。5月30日,分局在易家莊召開抗日精神總動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邊區和專區一級的黨政軍民代表和縣級代表。會上建立了邊區抗日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組織,并發布了大會宣言。
晉察冀軍民在殘酷在敵后環境中,不怕犧牲,英勇抗戰,到1943年1月邊區參議會召開時,邊區政府已成為轄有13個專區、98個縣、650個區、1939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領導人在晉察冀邊區阜平縣。左起:程子華、彭真、關向應、聶榮臻15366個行政村的抗日政權。參議會的召開,標志著邊區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1943年日本侵略軍為了進行“大東亞戰爭”,抽調軍隊增援南太平洋地區。晉察冀軍民抓住有利時機,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同民兵、游擊隊緊密配合,主動出擊,收復被日軍“蠶食”的地區。
隨著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擴大,為適應抗日戰爭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晉察冀分局將原北岳區黨委所屬范圍劃分為冀晉、冀察兩個區黨委,冀晉區轄二、三、四、五地委;冀察區轄一、十一、十二、十三地委;恢復冀中區黨委,轄六、七、八、九、十地委。與之相適應,晉察冀軍區成立了四個二級軍區。邊區政府下設四個區行署。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占領保定,并將保定作為華北的軍事要地,修筑城防,駐有重兵。保定軍民在中共保定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城市敵工工作,發動群眾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進行堅決斗爭,配合外線作戰。在戰場上,保定人民奮勇支前,配合解放軍成功進行了保南、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平漢線破襲戰、保北攻城戰、大清河北戰役等。
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帶領中共中央機關來到阜平縣城南莊。在這里,任弼時主持召開了曲陽、阜平、定縣三個縣縣委書記和部分區委書記會議,向他們了解土地改革和整黨運動的情況。毛澤東主持召開軍事匯報會、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上聽取了粟裕的匯報,做出“城南莊決策”。毛澤東還在城南莊親自起草《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在《晉察冀日報》發表,同時,新華廣播電臺進行了廣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因受戰爭的影響。保定的行政區劃多變。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侵占保定后,于1938年7月設偽保定道,轄38縣和石門市籌備處。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遷保定。1940年4月,重劃保定道,轄23縣。1942年10月設置偽保定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偽省、道、市建置廢除。1945年9月中旬,國民黨軍第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進駐保定,并建立保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清苑、滿城、徐水、高陽、安新、完縣、阜平、淶源等縣。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今北京)遷保定。1947年11月10日,河北省政府又由保定遷往北平。
在解放區,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在阜平成立后,相繼建立冀西和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平漢鐵路以西各縣先后屬冀西區、北岳區、冀察區、冀晉區、察哈爾省。解放戰爭時期,平漢鐵路以西各縣先后屬冀晉區、察哈爾省和北岳區,鐵路以東屬冀中區。邊區政府經常根據戰爭的需要設立臨時縣和聯合縣。臨時設置的縣有白洋縣(在安新縣白洋淀地區)、龍華縣(在易縣境內)、之光縣(為紀念冀中區黨委常委、社會部長李之光而設,分安新、清苑部分地區而置)、定南縣(定縣南部)、定北縣(定縣北部)、定唐縣(以定北縣部分和望都縣部分置)、望定縣(以望都縣鐵路以東和原定北縣部分置)、曉峰縣(為紀念晉察冀邊區三地委組織部長郗曉峰而置,望都縣境)、云彪縣(改曉峰縣置,為紀念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團長劉云彪而設)、第一聯合縣(新城、容城、固安、涿縣各一部分)、第二聯合縣(雄縣、霸縣、新城各一部分)、定易淶(定興、易縣、淶水各一部分)、淶涿(淶水、涿縣各一部分)等。抗日戰爭勝利后,臨時所置縣陸續撤銷,恢復原縣建制。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1949年7月底,華北行政區劃調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為省會,保定市為省轄市。8月9日,保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淶源、淶水、易縣、涿縣、新城、定興、雄縣、容城、固安、徐水、滿城、清苑、安新、高陽、完縣、唐縣、望都共17縣。同時成立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定縣、阜平、曲陽、行唐、新樂、安國、安平、饒陽、無極、深澤、蠡縣、博野等縣。
歷史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保定仍為河北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國家一批重點骨干企業落戶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業基礎,也增強了保定的經濟實力,促進了城市建設。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以及自然條件的制約,保定的發展也有過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使保定各項事業的發展真正步入快車道。保定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新興的現代產業再次受到世人關注。
保定的行政區劃幾經變遷。1954年6月,定縣專區撤銷,原由其所轄的定縣、曲陽、阜平、博野、蠡縣、安國6縣劃歸保定專區,行唐、新樂、無極、深澤、安平、饒陽劃歸石家莊專區。原屬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保定專區轄22縣。
1958年4月,保定市降為縣級市,劃歸保定專區。5月,省會由保定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轄22縣1市分別合并為保定市(完縣、滿城及清苑縣部分并入)、定縣(曲陽并入)、阜平、淶源、涿縣(新城、雄縣及淶水縣大部分并入)、易縣(定興縣大部分及淶水縣部分并入)、高陽(蠡縣并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興部分并入)、安國(博野并入)、唐縣(望都及清苑部分并入)。1960年2月,撤銷專區建制,專、市合并稱保定市。同年,撤銷原市轄的滿城、清苑、完縣三個區建制,建清苑縣(含原滿城、完縣、清苑)。保定市共轄10縣1市區。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合并的大縣陸續分置,1962年恢復22縣1市。保定市區1953年建郊區,1957年撤銷,1963年5月復建,1961年7月建新市區,1962年9月建北市區和南市區。1966年1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2月,省會遷至石家莊。
1983年11月,保定市改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保定市。1986年5月,清苑縣劃歸保定市。保定市轄新市區、北市區、南市區、郊區、滿城縣、清苑縣。1987年11月撤銷郊區。1986年3月,撤定縣建定州市。同年9月,撤涿縣,建涿州市。1991年6月,撤安國縣,建安國市。1993年9月,撤新城縣,建高碑店市。1993年5月,完縣更名為順平縣,建制不變。1994年12月23日,撤銷保定地區、保定市,合并建立新的保定市,轄南市、北市、新市3區和滿城、清苑、淶水、阜平、徐水、定興、唐縣、高陽、容城、淶源、望都、安新、易縣、曲陽、蠡縣、順平、博野、雄縣18縣,代管涿州、高碑店、定州、安國4市。全市總面積22184.95平方公里,平原、山區幾乎各占一半。全市常住人口1119.44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2013年6月,定州市改為河北省直管市。
站在時代的前沿
如今在全球化語境下,有著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保定該站在什么樣的位置?曾經創造了燦爛歷史文明的保定人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面貌?未來的路又該怎么走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先巡視一下保定的現在。保定已經成為京津冀都市群中的重要城市、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個經濟增長極。2011年12月30日,隨著榮烏高速公路保定段一期工程正式通車,作為保定市環城高速公路北外環,與東外環(京港澳高速公路)、南外環(滄五高速公路)、西外環(京昆高速公路)相連接,全長150公里的環城高速公路網全面建成。至2014年年底,保定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939公里,通車里程、規劃里程和在建投資上都居全省第一。加之已建成通車的京廣高鐵客運專線和津保鐵路,保定與京、津形成一小時交通圈,形成金三角,也使保定成為河北省繼石家莊之后的又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從古老的秦皇馳道到現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交通是否發達,不僅決定著人們出行的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條件和活力。
經過三十余年改革開放以來的調整、探索,保定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產業發展之路,在新能源和能源設備制造產業方面,形成光伏、風電、輸變電、儲電、節電、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向世界奉獻著清潔能源;在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方面,2012年生產汽車整車8503萬輛,占河北省的100%,形成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在紡織服裝箱包產業方面,形成以白溝箱包、容城男裝、高陽紡織業和蠡縣皮毛業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在食品加工產業方面,伊利、匯源、蒙牛、康師傅、娃哈哈、喜之郎等一大批知名食品企業相繼落戶保定,形成京津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在休閑旅游產業方面,由于保定的區位、山水、產業特色、紅色資源和體育強市的特點,逐步形成紅色旅游、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購物旅游和體育健身休閑游等品牌形象。
2014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向青年朋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勉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2000年,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帶著戶口到新疆且末縣中學任教。截至2013年,保定學校已有截至2013年底,近百名保定學院畢業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區任教,他們如戈壁紅柳、雪域格桑花扎根在祖國西部邊陲,生根開花,枝繁葉茂,讓青春煥發出別樣光彩。2010年1月14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師昌緒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11月29日,根據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生15年堅守承諾的感人故事——《只為一個永遠的約定》排演的話劇《約定無期限》在河北農業大學首演,緊接著開始在石家莊和北京等地高校的巡演,感動了無數莘莘學子;2012年5月,保定一位被人們稱為“油條哥”的炸油條小伙劉洪安在網絡上走紅,6月11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暨第四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劉洪安作為食品從業者代表演講,中央電視臺連續對“油條哥”進行了報道;從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攀登上中國科技高峰的科學巨子,到信守承諾不動搖、15年資助病逝同學父母的優秀大學畢業生群體,再到守住良心、誠實經營的普通個體戶。既有長江大河的波瀾壯闊,也有涓涓細流的無聲潤澤。這點點滴滴,映照出當代保定人的風采,踐行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是榜樣和道德的力量,詮釋的是“善美保定”的精神內涵。
河北省最大的城市立交橋——保定電谷立交橋2011年10月,河北大學迎來90華誕。2012年10月,河北農業大學度過110周年生日。現在保定擁有十幾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25萬多人,延續著“學生城”的歷史,續寫著保定教育強市的輝煌。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力量,為保定的經濟社會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提供著人才和智力支撐。
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保定與上海入選首批試點城市。WWF將助力上海與保定這兩個試點城市,在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產品制造與應用等領域,尋求低碳發展的解決方案,并總結可行模式,陸續向全國推廣。WWF與保定(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基地、保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聯手,打造“太陽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建設可再生能源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網絡,促進可再生能源產品的投資與出口。利用新能源,過低碳生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正在成為各個階層人士的理念。
2010年9月16日,白溝新城正式成立,這座千年商貿古鎮再一次脫胎換骨,成為京、津、保之間崛起的一座現代化商貿新城,商貿物流、輕工制造、旅游業態的高速發展不斷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反映了觀念上的變化,與過去因軍事或政治原因建立城市不同,白溝新城一開始就是以商業貿易為核心的,說明商業文明進一步深入人心。
2009年6月17日,隨著蕊幢精舍、鶴柴、繹堂這蓮池“后三景”的竣工,標志著清乾隆年間蓮池行宮十二景全面恢復,再現了蓮池清代鼎盛時期的風貌。這是保定市一系列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行動的一個步驟。2009年9月28日,河北省最大的城市立交橋——保定電谷立交橋正式竣工通車。2010年9月1日,保定東湖、新博物館、關漢卿大劇院正式奠基。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古城的歷史風韻與新區的現代氣息共同扣動著人們的心扉。
2014年,保定市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部署,積極對接京津,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保定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將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取保定古八景中的“狼山競秀”之意;將南市區、北市區合并,成立蓮池區,因區域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蓮花池而命名。同時,清苑、滿城、徐水3縣改為區。區劃調整后,保定市區面積從312平方公里擴大至2531平方公里,人口從119.4萬增加至280.6萬。人們驚呼:大保定來了!這次區劃調整,極大地增強了保定中心城市的承載能力,有利于保定市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產業轉移。同時,保定作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區劃的調整將更加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設。
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保定是引進京津創新資源的核心功能區。保定市因為歷史文化資源深厚,高校眾多、科技人才云集的優勢,被確定為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秉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理念,全力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城、低碳之城。建設了白洋淀科技城、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淶源中美科技園、中國電科院淶水電子科技園等一批創新平臺,為未來發展帶來強勁的創新研發能力。保定的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中向世界前沿邁進,先進制造業、低碳產業、高端服務業、高科技農業,引領著保定產業發展方向。保定是充滿發展活力的創新、創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