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峰(約1820~1890)原名馬大河、馬瑞河。高陽教臺村人,后過繼落戶到安新縣端村。馬三峰師承大城木板大鼓藝人田東文,自幼習唱木板大鼓和弦子書,久負盛名,演唱潑辣奔放,風趣橫生,人們笑贈綽號“馬三瘋子”,晚年藝名“蓋京南”。他通音律,能操琴,還愛唱坐腔老調梆子、昆腔戲等,他不僅鞏固完善了木板大鼓與弦子書合二為一、鼓板弦樂并用的伴奏體系,又將小三弦改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擴大音域。將木質簡板換成鋼質月牙板,改進了音質。同時,還將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擴充為頭板、二板、三板等板式。
清道光至咸豐年間(1821~1861),他在木板大鼓和弦子書唱腔的基礎上,將皮黃、梆子、老調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樂融入大鼓的唱腔,創立了雙高、反腔、緊五句、一馬三澗等新曲調,從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態。在各種板式中增添了多種唱法及花腔,使西河大鼓從表演形式到音樂唱腔日趨成熟,使之在曲藝界享有盛名,曾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稱。入門弟子有朱化麟(藝名朱大官,文安縣人)、王振元(雄縣人)、王再望(雄縣人)等,均為西河調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