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不少聚落地名的形成都有其可說可道的來歷,有的還牽著一段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點。
赤龍和慶都
傳說龍宮的水都是從河流中取用的,東海龍王想要挑一條水質最好的河水供龍宮使用,于是派九個太子到天下考察。九個太子經考察,認為清水河水質甘甜清亮、四季流量穩定,就向龍王報告。龍王經親自考察、品嘗,十分滿意,當即決定把清水河作為龍宮專用水。為保護這條河不受侵害污染,龍王讓九個太子輪流值班看護。
清水河有兩條主要支流,一條是蒲河,發源于伊祁山北的大嵬山下,有五個泉眼。另一個叫龍泉河,發源于成陽,源頭是九個泉眼。由泉水匯成的清水河自然格外清亮甘甜了。
這一年,輪到九太子負責看護水源。九太子金頭丹身,英武瀟灑,人稱小赤龍。小赤龍接到指令,前去清水河。他沿河巡視了一遍,見龍泉河風景優美,就在龍泉河邊搭了座房子住了下來。小赤龍每天巡河一遍,除外沒有多少事情,就變為一個少年到處游玩。他發現龍泉河邊有個女孩每天趕著一群羊兒吃草。這個女孩有十五六歲,長得白白凈凈,穿得整整齊齊。她對那群羊兒格外細心,讓羊兒吃最嫩的草,喝最干凈的泉水,每天把羊兒洗的雪白。羊兒對女孩也親親熱熱,不時用舌頭舔她,用身子蹭她,一時不見女孩蹤影,就會“咩,咩”地叫個不停。小女孩見了小赤龍總是微微一笑,笑的分外燦爛,分外甜蜜。小赤龍好像在哪里見過這個女孩,對她很有好感,就上前搭話。通過交談,知道了這個少女叫慶都,家中養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能上山打柴,也不能下地種莊稼了,于是就養了一群羊。小慶都每天出來放羊,回去擠奶給父母喝。
小赤龍跟慶都接觸多了,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赤龍喜歡慶都的美貌、勤勞、溫柔和孝順,慶都也喜歡小赤龍的英俊、正直、剛強和俠義。兩個人都內心愛慕對方,愛情的種子一天天生長。
幸福的日子過得格外快,轉眼間小赤龍看管清水河的期限到了,他不得不回到龍宮去。臨走的前一天,小赤龍找到慶都,向慶都告別,兩人都打開心扉,相互擁抱親吻著,不忍分別。小赤龍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慶都表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不料慶都一點也沒感到驚奇,只是埋怨小赤龍為什么不早點告訴她。慶都說:“人、龍有什么區別呢?都是上天創造的萬物之靈,有真正的愛就夠了。”小赤龍發誓:“赤龍非慶都不娶,慶都亦非赤龍不嫁,天地可鑒,上天會成全我們的。”
因為小赤龍(也就是九龍太子)在龍泉河住過,后人把這條河改名九龍河。小赤龍回到龍宮后把跟慶都的事告訴了老龍王。老龍王知道慶都的來歷,一點也沒責怪小赤龍,反而表示成全他們的婚事。老龍王寫了折子奏明天帝,請求天帝批準把慶都嫁給小赤龍。天帝沉吟半晌,御筆一揮,同意了龍王的奏折。在老龍王的安排下,小赤龍下凡到人間,做了氏族首領,終于娶到了美麗的慶都。
堯建慶都城
堯被帝摯封為唐侯,其領地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地方。西北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像一道圍屏擋住了寒風和黃沙。高山丘陵長滿了茂密森林,林中棲息著數不清的飛禽走獸,樹上結滿了累累果實。東南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粟、麥、稻、豆等谷物,河流密布,魚類繁多。人們狩獵農耕,歲歲豐收,吃用不愁,又有賢明的唐侯治理,人們生活更美好了。
堯雖為唐侯,但不尚奢華,舊衣茅屋,日夜操勞。大臣們建議給他建府第、修宮殿都被他拒絕了。堯母也和兒子一樣,每天下地勞動,照料孫子孫女、收拾家務,忙個不停。堯母喜歡清靜,見兒子來往客人多,便和孫子、孫女搬到十里外的都山去住。堯勸阻不了,只得派人在都山蓋了些房子,遷移了些居民。他讓這些居民一方面給母親做伴,一方面起保護作用。堯是至孝之人,心里總是惦念母親,擔心母親的生活和身體。有時登上伊祁山頂,遠眺母親的身影,堯母知道兒子的心思,也登上都山讓兒子看個清楚,兒子和母親在兩座山頭往往凝望很長時間。于是后人說“登堯山望都山”,“望都”縣名由此而來。
那時太行山深處有一氏族部落,還沒有開化,野蠻剽悍,不務農耕,專事打獵,常常四處搶劫,周圍弱小部落都懼而遠離。一天深夜,他們洗劫了都山居民,并綁走了堯母和孩子,并以此為要挾,想得到唐侯的土地和財物,被堯母嚴辭拒絕。堯一面假意與敵談判,穩住敵人,一面尋找敵巢,做好出擊準備。堯親率唐兵包圍敵人發動了突襲,經過慘烈的廝殺,強盜大部分被殲滅,救出了堯母和孩子。
經過此事的教訓,堯決定加強防務,他聽從工師的建議,一改先前的木柵欄,換成防火、防水又防人的土墻。工師在都山下選了一塊高埠近水的平坦地帶,組織民工運土、起堆、夯實。新住地墻高二丈,五尺來寬,方方正正,每邊一里。中間留有出入口。堯看后十分滿意,說:“事業有成,就叫‘城’吧,口子上再裝個大門,再厲害的敵人來了也不怕。”
城修好后,堯請母親搬進去,堯母不肯。堯說:“這樣的地方您不住誰住呢?您要是住進去,百姓就會跟著住進去,你安全了,我也就安心了。再者為了百姓的安寧,我們還要修很多城呢!”在兒子和其他人勸說下,堯母搬進了城里,百姓們也陸續搬了進去。因為這座城是堯母慶都最先居住過的,歷史上稱它為“慶都城”。
柳絮的來歷
漢代,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蓋被封為柳宿侯(封地在今望都一帶)。劉蓋在此修筑城池,名柳宿城,有柳宿河流經此處。城中先后建有漢王廟、崇興寺、普靜寺、五龍圣母寺等。后雖城毀河淤,但此處一直沿用“柳宿”之名。清代,因村里鬧矛盾,分為兩個村,一村在北,稱北柳宿,一村在南,稱南柳宿。后“宿”字誤為“絮”字,沿用至今。現在北柳絮村北,仍殘留有一小石橋,深埋地下,據說是古柳宿城北城門護城河上的橋。
劉秀與望都地名
堯母慶都的陵墓坐落在望都城內,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據說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這一下天下更亂了,不但農民起義軍反對王莽,連皇親貴族們也紛紛起來反對王莽。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代孫,他和哥哥劉演從南陽起兵,加入起義軍的行列。
劉秀遵照起義軍推舉的更始皇帝劉玄的旨意,率兵北渡黃河,到河北攻城略地。開始劉秀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心中不免有些輕敵。驕兵必敗,到了安國,劉秀碰到了強硬對手王郎。雙方一場大戰,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劉秀遠道而來,士卒疲乏,不是王郎的對手,最后大部分士兵戰死或被沖散,劉秀只帶20多人往北突圍而逃。
看看出了安國縣界,聽聽后面追兵漸遠,劉秀不由得松了口氣。見前面有個村莊,于是下令到村中休息。劉秀命隨從布好崗哨,做飯的做飯,喂馬的喂馬,隨從們脫掉盔甲,解下馬鞍,準備好好休息一下。看著眼前的幾個殘兵,劉秀不由的自責,后悔不該低估對手,與對手硬拼,結果不但損兵折將,而且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
飯還未熟,探馬來報,說是王朗的部隊追上來了,離這里不過三里地。劉秀大吃一驚,急忙傳令上馬,繼續逃跑。匆忙之間,隨從們顧不得吃飯、穿盔甲、備馬鞍了,有的連刀槍也來不及拿,一個個騎著沒馬鞍的馬就跟著劉秀跑,村里留下了許多的馬鞍和盔甲。由于劉秀曾在這里下馬解鞍休息,后人便把這個村子稱作“解鞍”,后來演變為建安村。
劉秀的馬是百里挑一的駿馬,它不顧勞累,馱著主人一口氣跑出30多里,前邊又有一個村莊。劉秀聽后邊追兵的吶喊聲漸漸小了,回頭一看隨從被落下好遠,戰馬也大汗淋漓,像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呼呼直喘氣,由于沒有馬鞍,自己雙腿也磨出了血。劉秀想在這里休息一下,等等后邊的人員,他剛跳下戰馬,那匹馬就“撲通”一聲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劉秀嘆了口氣,一屁股坐在地上,看看手下只剩下四五個人,其他的人不知是沒趕上來還是被追兵殺死了。因為劉秀被王郎的軍隊追趕至此,后人把此村稱為“王趕”,后來演變為王疃村。
劉秀剛休息一會兒,南邊又塵土飛揚,喊殺聲隱約可聞,王郎的追兵又來了。劉秀撲向戰馬,可是那匹馬不管是鞭打還是腳踢,就是一動不動,它再也站不起來了。劉秀沒辦法,只好帶著幾個人向北奔跑。人到了生死關頭就會爆發出意想不到的潛能,劉秀竟然跑出了20多里地。可是兩條腿終究跑不過四條腿,王朗的追兵還是追上來了,那閃亮的刀槍,刺耳的喊殺聲嚇得劉秀魂飛膽裂。劉秀實在跑不動了,就滾到路邊道溝里趴下,眼看就要被追兵捉住。劉秀不由暗暗禱告:“天帝神靈啊!我劉秀山窮水盡,為復興漢室盡忠了,如果天佑漢室,就救救我吧!”
說也奇怪,就在追兵離劉秀只有幾十步遠的時候,好好的天氣突然升騰起一團白霧,且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剎那間白茫茫一片,對面不見人。追兵亂作一團,只是瞎挨瞎撞。劉秀緊伏地上,大氣不敢出。約摸一個時辰后,敵人呼喊一陣,找不到劉秀,只好收兵南撤了。
劉秀脫險后,被望都縣令率兵接到縣城。聽劉秀講述了作戰及脫險過程后,望都縣令道:“將軍化險為夷,實不幸中之大幸,我看其中必有神助。”劉秀詢問是怎么回事。縣令說:“此地名望都縣,秦趙時稱慶都縣,高祖時命名為望都縣,新朝改為順調縣。幾千年前堯母慶都就生活在這里,死后葬于縣城內,堯母常常顯靈,保護當地百姓,將軍危難之際忽然白霧涌現,難道不是堯母暗中保護嗎?”劉秀一下子明白了,是堯母顯靈保護了自己。于是在縣令的帶領下,劉秀來到堯母墓地,墓地只是一個土堆,上面青草茂盛。劉秀跪倒在地,拜了九拜,叩謝堯母救命之恩,并禱告說:“我劉秀大難不死,全是堯母保佑,等戰爭平息,天下安定,我一定為您修建陵墓,塑造金身。”
此后,劉秀在成陽一帶招納賢才,訓練士卒,積蓄力量,不到三年時間就平定了天下,做了皇帝,史稱光武帝。他想起了出師北伐時的遭遇和自己的諾言,撥出帑銀在成陽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堯母陵墓,為堯母制作金身塑像,使沉寂湮沒了二千多年的堯母形象再現人世,享受人間香火。
天寺臺的來歷
天寺臺村名的來歷據說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600年前,這里只有幾十戶人家,村民大多數姓盧,所以叫盧家莊。有一年春天,一位身懷六甲的婦人坐車北上游玩,走到盧家莊村北,突然覺得肚子疼的厲害,忍不住大聲呻吟起來,看樣子要提前生了。這時正在半路上,人地兩生,又沒有接生婆,可把車夫和仆人嚇壞了,他們一邊安慰婦人,一邊加鞭趕車,朝盧家莊跑來。到了莊上,車子靠在路邊,車夫和仆人把婦人攙進一間草房。房主人問明了情況,就三步并做兩步找接生的盧婆婆去了。
不大一會兒,50歲上下的盧婆婆趕來了。她來到屋里,麻利的準備好了接生的家什,單等時候一到就接生。大約過了一個時辰,一個胖小子就“呱呱”落地了。盧婆婆右手熟練的抄起剪刀,左手拿起嬰兒臍帶一剪,突然從臍帶里沖出一股青氣,一下了撲進了盧婆婆眼里,好心的盧婆婆頓時覺得兩眼酸痛,天旋地轉,一屁股坐到地上,在場的人趕緊扶起了盧婆婆,產婦請房主人趕快找醫生醫治,然而盧婆婆的眼睛最終沒有治好,雙目失明了。
產婦調養了些日子,覺得愧對盧婆婆,很過意不去,便拿出一些銀子酬謝盧婆婆和房東,并告訴他們嬰兒姓朱,將來會報答的,然后就抱著孩子走了。產婦一行人走后,當地人都說盧婆婆做了件大好事。有人說這孩子胎帶青氣不是凡人,定是天子,于是天子出世的說法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了。盧婆婆沒有因為眼睛看不見而苦惱,反而說:“我雖然落了個雙眼瞎,也是三輩子修了德,我如果真接的是天子,天子出世第一眼怎會讓我這個窮婆子看呢?”盧家莊的人也覺得光彩,四里五鄉的人就管盧家莊叫“天子臺”。
過了些年,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一天,朝廷差官來到天子臺,說是太后旨意,要接盧婆婆到南京皇宮。原來那日盧婆婆接生的嬰兒果真是皇帝朱元璋,產婦就是皇太后,但這時盧婆婆已去世三年了。差官回朝后把情況奏明朱元璋,朱元璋下詔撥庫銀在天子臺村西修了一座大寺,塑盧婆婆金身,讓盧婆婆享受人間香火。這座寺高達數丈,氣勢宏偉,寺中栽滿了蒼松翠柏,后來,天子臺村就隨著大寺的建成改名天寺臺了。
辣椒王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個昏庸的皇帝,他任用奸臣,朝政腐敗、國庫空虛、民怨沸騰,蒙古游牧民族不斷擾亂邊境。內外交困使他內心煩悶,食不甘味。當朝宰相看出了皇帝的心思,說:“陛下,您操勞國事,勞累過度,以致欠安,保重龍體要緊,您還是外出散散心解解悶吧!”朱厚熜說:“卿言有理,可朕到什么地方去呢?”宰相道:“京南300里有個慶都縣,那里有座堯母陵,是天下圣地,附近有九龍河可游玩解悶。到那里一可以祭奠堯母以保大明國泰民安,二來可以到九龍河游玩解悶,不知陛下意下如何?”朱厚熜聽從了宰相建議,下令做好準備工作,即日出發。
幾天后,嘉靖皇帝一行人來到了慶都縣。縣令趕忙將縣衙收拾干凈作為皇帝的臨時行宮。朱厚熜看到翠柏掩映的堯母陵、堯帝廟、碧荷滿園的蓮花池,心里高興,贊嘆說:“慶都物華天寶,真是個好地方!”第二天,朱厚熜游覽九龍河,只見九龍河清澈見底,魚兒往來游動,兩岸堤上柳樹蔽日,野花遍地,翠鳥歡叫,堤外辣椒茂盛,半青半紅,朱厚熜胸中積悶一掃而光,忍不住對隨從說:“人們都說世外桃源好,這慶都九龍河就是世外桃源啊!”
時到中午,朱厚熜有些餓了,指著前面一個酒店說:“二卿,朕想到前面酒店歇息用膳,如何?”宰相和縣令不便阻攔,跟著進了酒店,縣令說:“村野小店,褻瀆至尊。”朱厚熜見店雖狹小,桌椅破舊,但窗明幾凈,老板娘笑容可掬,干凈利落,就說:“無妨,朕要的就是山野味道。”
一會兒酒菜擺好,小店里沒有別的菜,就是剛摘下來的辣椒。紅艷艷的辣椒,青郁郁的辣椒,使人看著舒服,吃著刺激。朱厚熜整年在皇宮里吃山珍海味,還真沒吃過如此清香鮮美的菜肴,再加上辣椒剛從海外引進不久,皇宮御膳房還沒給皇帝做過辣椒菜,朱厚熜吃的滿面紅光,渾身出汗,連聲叫好。酒足飯飽,朱厚熜問起這叫什么菜,縣令回答道:“此菜名叫辣椒,是幾十年前鄭三保公公下西洋引進來的。慶都地肥水甜,種的辣椒格外好,可稱一方特產。”朱厚熜說:“辣椒形、色、味俱佳,可稱菜中之王,回京時帶些。慶都也要常年進貢,使朕能經常吃到。”縣令聽了連連答應。
這天晚上,朱厚熜睡得格外香甜。第二天一早,就把宰相找來說:“昨夜朕有一夢,夢中一紅一青兩個童子跪在我面前,要求封王,還說是朕親諭。朕想童子如何稱王,況且也沒許下什么人。愛卿學識淵博,窮究天理,替朕圓一圓夢吧!”宰相想了想道:“昨日陛下午膳,曾稱辣椒為菜中之王,青紅童子可能辣椒所化吧,陛下金口玉言,大概是指這件事了。”朱厚熜點點頭道:“民間有谷神花神,看來望都辣椒也有神靈,封辣椒王也不為過。”于是命宰相起草詔書,把望都辣椒封為“椒王”。
從那以后,望都百姓廣種辣椒,拿出最好的辣椒進貢皇上和王公大臣,而望都辣椒也越種越好,成為天下馳名的蔬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