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恢復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高陽傳統產業特別是紡織業又有新的發展。1951年,高陽縣成立布業生產整頓委員會。棉紡織業再度興盛,印花業異軍突起,1951年全縣共有印花企業91家,1953年織機發展到8992臺,年產大布131萬匹。當年,棉布生產納入國家計劃,棉紗統一管理,取消私營批發商,組織棉織生產合作社,從1958年開始,一些棉織生產合作社陸續改建成紡織企業,如城關絲織廠、大布廠、起絨廠等。“大躍進”時期,紡織業徘徊不前,并有砸毀織機煉“鋼鐵”的現象發生。但縣屬企業有所發展,如高陽染廠、高陽紅旗絲織廠、高陽毛巾廠及“虹淀牌”等名牌產品名重一時。20世紀70年代,高陽紡織品曾大量出口東南亞、日本,年上繳利稅曾達4000萬元。
改革開放以后,高陽鄉村棉紡織業迅猛發展,一些大、中、小型企業應運而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年來,高陽紡織業進入全盛時期,發展迅速,一些大型民營企業三利、宏潤、亞奧、天羽、永亮等的產品銷往全國及海外,高陽成為全國著名的毛毯之鄉、巾被之都。毛巾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紗絲吞吐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毛毯產量全國第一。全縣擁有織機3萬臺,從業人口10萬余人,年產值110億元。2007年,高陽紡織實現銷售收入123億元,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0%。
新興行業蓬勃發展 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市場,從1974年零星攤點起步,至1984年形成專業市場,1993年后開始大規模擴建,已發展為占地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擁有1800個門店的大型專業化市場。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營銷格局,國內60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龐口設點直銷或代銷,名優產品占有率達60%以上。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城先后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評為“中華之最”、“全國十大農機交易市場”等榮譽稱號。新興工業行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涌現出藍波節能燈具、江輝減振、建強剎車制動軟管、友聯電子機房設備等一批外向型、科技型民營企業,為高陽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點項目建設 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入駐高陽。高陽紡織工業園區、高陽紡織商貿城、高陽工業園區等重點項目集中區域,提升了高陽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產業規模。北京雪蓮、香港南洋、北京佳龍、邢臺方園、懋元森等知名企業紛紛來高陽投資或合作辦廠。
農業產業化建設 全縣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步伐。擴大棉花種植,發展無公害水果、蔬菜種植;穩定發展乳制品業和畜牧業。
綜合經濟指標 2007年,高陽縣生產總值完成47.4億元,全部財政收入2.9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0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8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8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3億元。全縣經濟發展水平在保定市綜合排位居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