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兢生(1920~1946)原名王哲生。完縣(今順平)南腰山村人。畢業于省立保定第二師范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參加革命,1938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在完縣人民抗日武裝委員會負責宣傳工作,1938年春到晉察冀軍政學校學習,后留校任青年干事、晉察冀軍區教導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
1942年教導團改編為三十團,任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在日軍堡壘如林、公路如網的行唐、正定、靈壽的平原上,出沒于敵人據點之間,用埋伏、奇襲、突襲、假扮百姓進炮樓,箭射宣傳品上堡壘等戰術,使日偽心驚膽顫,創建了“勝利部隊燈塔連”。他還創造了改造連隊中落后分子李國瑞的典型經驗,受到晉察冀軍區高度重視。《子弟兵》報發表了題為《開展李國瑞運動》的社論,抗敵劇社寫成劇本《李國瑞》在邊區演出。后歷任行唐、正定支隊副政委,獨一團政治處主任、九團副政委、十三團政委。在雁北地區朔縣戰斗中,懷仁城六七百敵人包圍了十三團,他親自指揮多次打垮敵人進攻。
1946年8月奉命率全團搗毀大同水泉灣飛機場時,多次指揮打退敵人大炮、飛機、坦克的陸空聯合進攻,堅守水泉灣陣地,在激戰中光榮犧牲。《子弟兵》報稱他為:“一位年輕有為,文武雙全的戰友,一個有遠大發展前途的同志”、“英勇絕倫,奮不顧身”的英雄。